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说抗战
抗战胜利启示录:以“大经济”视角审视抗战
发布时间: 2015-08-20    作者:王伟    来源:中国国防报 2015-08-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大经济”视角审视抗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启示录之十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落伍了,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 ——习近平
  关于抗日战争,七十年以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纪念。我们记住了,中国军民在战争当中打得有多悲壮、多顽强,日本鬼子有多凶恶、多残暴。然而除此之外,有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更加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为什么一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人类文明顶峰的民族,在19世纪后半段至20世纪前半段这段时间,会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为什么一个曾经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的民族,会在同一时间崛起,并且把自己曾经的老师打到濒临亡国的境地?
  或许可以从以下两个字中找到答案:经济!
  侵华战争,中国百余年积弊总爆发
  古往今来,无业之财,无势之业,无不如同沙上之城,一时看着或许辉煌无比,长远来说却都难以为继。日本侵华战争乃至中国百余年来的屈辱史,恰恰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辞海》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是:“1.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制度和运转……”其实如今我们语境中的“经济”这个词,它的含义比过去要窄了很多。传统上,中国古人对于“经济”的理解应该是“经济天下”,此处我们权且将这一概念称为“大经济”。
  简而言之,对一国的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势、业、财。所谓“势”,包含有一国的地缘、自然资源、人口、社会体制;所谓“业”,在近代至少应该包括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以及军力;所谓“财”,则是如今一般意义上的财富,譬如外汇、黄金等等,不一而足。
  古往今来,无业之财,无势之业,无不如同沙上之城,一时看着或许辉煌无比,长远来说却都难以为继。日本侵华战争乃至中国百余年来的屈辱史,恰恰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害,最早开始于甲午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在东南沿海省份已经搞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也已有二十六年。

  以“财”而论。直到庚子之役前夕的1900年,中国的GDP依旧占全世界的11%,同期日本更仅占2.6%;甲午战败后,清廷仅对日赔款折合为当时日元就达3.65亿,而同年日本全国经济总量才2.15亿日元。可以说,中国完胜日本。

  以“业”而论。两国开始工业化的时间大致相当,中国还略早于日本;二者的具体操作大同小异,都是师承西方工业国,都是以兴办西学和近代工业体系为主;武器装备上,两国同样不存在质的差异。可以说,中日大致打成了平手。

  真正的问题恐怕在“势”上。洋务运动的大背景是,自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极大的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节制能力开始大幅度下降。真正推动洋务运动的其实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东南诸省的政治精英,在获得了近代化的工业基础的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政治博弈,也在不断趋于激烈。一场颇为宏大的近代化运动,带来的却是内耗的进一步加剧。

  一场洋务运动,得其财,创其业,却终未强其势。

  与此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仅结束了幕府统治,重要的是通过“奉还籍册”运动,削弱了“大名”们对地方的控制,将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直接达到基层,建立起了一套统合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体制。

  两者比较,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面对的并非是“中国”,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派系乃至个人。

  战败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赔了多少银子,而是丢失了朝鲜、台湾两个战略要冲。特别是朝鲜半岛的易手,使得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在海、陆两个方向都失去战略屏障。朝廷连自身的安全都难以保障,自然也就再难有什么权威可言。1900年“庚子之难”时,东南几省单独与八国联军媾和,搞出了著名的“东南互保”。至此,清廷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已经宣告彻底崩溃,灭亡便已成为定局,唯一的悬念无非是时间而已。

  清朝灭亡之后,取代她的民国并未让中国的“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虽然改朝换代,但是大的社会框架没有出现任何根本性的变化,整个中国依然是一种“大封建、小专制”的状态。

  所谓“大封建”,即位于南京的国民党政府,虽然理论上是中国的中央政府,可事实上,它所能控制的区域无非就是四大家族掌握的江浙沪一带,其利益相关也仅限于这一小块。广大的中国北方以及更靠南的云贵、两广,都处于一种听调不听宣的状态。 

    1. 评军报“胜利启示录”系列文章
    2. 奥运启示录
    3. 悲壮的起点,不屈的抗争——1931-1937年局部抗战启示录
    4. 不尽长江滚滚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启示录
    5.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启示录之十
    6. 奇想化的“战争启示录”
    7. 文明间的“互看”
    8. 十三亿人共同书写的中国发展启示录
    9. 第二炮兵某旅献身强军实践先进事迹启示录
    10. 南科大试验有着怎样的改革启示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