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勋黄兴
杨体锐:投身二次革命
杨体锐,1892年生于河南孟津马屯乡班沟村。他受孙中山反清思想的影响,与雅沟村的谢楚材志同道合,共谋救国之道,曾同赴广州晋见黄兴,商请革命策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奔赴潼关,投入同盟会会员张钫率领的“秦陇豫复汉军”。民国成立后,被张钫任命为模范团大队长。
1913年,杨体锐被选送到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学习。7月,在赴宁途中,他听到“二次革命”开始的消息后,到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部拜见了黄兴,介绍了河南的军政形势,提出了反袁斗争的建议。黄兴认为他胆识过人,委以豫西讨袁军司令,并授予亲笔信件,命他与讨袁军教导营的豫籍战士阎作霖、于广创、夏光明、周景文、彭翼东等人返豫和刘镇华、张伯英联系,策动豫西的镇嵩军,联络豫西南地区革命党人控制的军队,特别是在豫鄂边界和豫西地区纵横驰骋的白朗起义军,使其从侧后方攻击袁军,为南方讨袁军的进军开辟道路。
当时的河南正处于袁世凯的心腹、河南都督张镇芳的统治之下,军警、侦探横行,大肆逮捕、残杀革命党人和青年学生。杨体锐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联络革命党人,策动镇嵩军官兵和白朗起义军。杨体锐亲往白朗军中游说,“白感动,愿听约束”。但不久,杨被张镇芳捕杀,国民党人与白朗的联系中断,南方革命军与白朗军没有取得真正的联系。一南一北两大反袁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战,最终都惨遭失败。
杨体锐被捕后,惨遭酷刑,坚贞不屈。1913年8月4日,他英勇就义,年仅21岁。就义前夕,他给祖父和祖母写了一封遗书。
祖父母大人鉴:
孙罪孽深重,祸遭杀身。二老年经七旬,未能奉养告终,徒唤奈何!……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家中万勿过于哀痛。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孙由府至省,毫无所苦,即死时亦猛然无知,并不受罪。别言不叙,此请,合家无哀。
不肖孙体锐笑禀
面对死亡,杨体锐乐观自信,表现出“未得为国灭贼”的惋惜之情。“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其慷慨赴死的精神令人感动。杨体锐就义后,他的老师郭明山带领其弟杨学易至开封,将遗体运回班沟村安葬。
黄兴:思考救国方略
黄兴(1874—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与孙中山并称“孙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黄”相继流亡日本。1914年夏,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黄兴离开日本转往美国,随行人员有其夫人徐宗汉、幼子一美、翻译徐申伯、秘书石陶钧和李书城。黄兴经檀香山抵达美国西海岸,从西部到东部,与美国各地的华侨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参加集会演说,宣传反袁大计,为革命筹款。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21条要求,要把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企图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从2月2日开始,在全国掀起的反日浪潮中,袁政府被迫与日本进行谈判,直到4月26日中日交涉总共进行了25次之多。
2月19日,旅居纽约的黄兴给先行回国的秘书石陶钧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论及当时的政治热点“中日21条”,视野开阔,观点鲜明,揭露了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要求,意欲独占中国领土的野心:“日人之欲吞并我国蓄之已久。今得欧乱之机,故悻悻不能自已,急欲施展其强横之手腕,此殆岛国人性根使然。……此事观日本朝日新闻前发表与袁氏之密约,即可得其梗概。将来除德与所已获得之权利应归日本,如东三省、蒙古、山东、福建,必更扩充其既得权利。现在交涉之状况,不过手续上之经过。”虽然此时袁世凯尚未最终接受日本的条件,但黄兴已经看出结果,也坚定了他反日救国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