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夏,“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共和制度的主要缔造者、曾经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成为袁世凯政府的通缉对象,并再次流亡海外。此时,从美国留学毕业归来的宋庆龄,出于爱国主义的情怀,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由父亲宋耀如亲自引领,来到孙中山的身旁。在辛亥革命高潮已逝的革命尾声中,在孙中山最艰难、前途未卜的时候,宋庆龄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捍卫共和的斗争中,给他以坚定的支持和具体的帮助,成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和战友,进而成为孙中山终生不渝的伴侣。而宋庆龄自己从此也迈开了她为新中国奋斗的坚实的一步。
作为孙中山的妻子、学生、助手、战友,宋庆龄与孙中山并肩走过十年征程。这是“艰难顿挫”的十年,先是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历尽险阻;继而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在时代的大潮中奋进不已。在这个过程中,宋庆龄当然更多地是接受孙中山的指引。但这也并非是单向的,作为学生的宋庆龄对导师孙中山的积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们互相砥砺,共同探索。孙中山的后期活动能与时俱进,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的发展,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宋庆龄对孙中山的支持与影响,是这诸多因素中的重要成分。
孙中山深深体会到宋庆龄对他的爱与支持,他在题赠宋庆龄的诗笺中深情写下“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奋力撑持、高举孙中山的旗帜,继续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在长期的艰苦岁月中,她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思想,并且赋予孙中山的政治遗产和精神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永葆生命力。她的努力使得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同奔腾不息的历史潮流紧密结合,成为联结贯通各革命时期的津梁和纽带,同时也给革命斗争带来了更多的凝聚力。在宋庆龄的精诚捍卫下孙中山的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