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报告指出:“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十二大报告中确定的到2000年“翻两番”、达到2.8万亿元左右,是指我国通常称的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把2.8万亿元的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换算为国际通用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按照不变价格和1980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计算,就是1万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人口年均增长千分之十二点五计算,2000年以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2亿左右,那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800美元,这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小康水平。
目标确立了,邓小平仍在思考这个目标究竟能不能按时实现的问题。1982年10月,他在同国家计委负责人宋平谈话时说:“到本世纪末,20年的奋斗目标定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十二大说靠得住,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59页)
1983年2月,邓小平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10多天的时间里,他在苏州、杭州和上海反复询问和论证的问题是:到2000年,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在江苏,邓小平了解到:1977年至1982年6年间,江苏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从1978年到1982年底,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从65.59亿元增加到104.88亿元,人均1300多元,按当时的比价人均已接近800美元。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在江苏,邓小平还问到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实现后,社会是一个什么面貌?江苏的同志根据江苏的实际做了回答。
在杭州,邓小平了解到:1980年浙江人均330美元,预计1990年可以达到人均660美元,到2000年达到1300多美元,通过努力,可以翻三番。邓小平特别提出,到2000年,江苏、浙江应该多翻一点,拉一拉青海、甘肃、宁夏这些基础落后的省,以保证达到全国翻两番的目标。
江、浙、沪之行使邓小平对实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他开始进一步思考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社会发展的问题。3月2日,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即约请中央负责人谈话,描绘了他在江、浙、沪了解到的达到小康目标时的社会状况:“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
邓小平提出的这六条,不只是经济方面,而是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法制等各个方面;不仅描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还描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小康水平,从而设计出了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这后来被人们认为是最早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小康社会理论由此初步形成。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他提出的这六条标准做了全面、深入的阐释。
他说:“翻两番的意义很大。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从总量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这1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因为到那时,如果拿国民生产总值的1%来搞国防,就是100亿,要改善一点装备容易得很。据说苏联是20%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国防,为什么他翻不起身来,就是负担太沉重。100亿美元能够办很多事情,如果用于科学教育,就可以开办好多大学,普及教育也就可以用更多的力量来办了。智力投资应该绝不止1%。”“至于人民生活,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比现在要好得多。去年我到苏州,苏州地区的工农业年总产值已经接近人均800美元。我了解了一下苏州的生活水平。在苏州,第一是人不往上海、北京跑,恐怕苏南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往外地跑,乐于当地的生活;第二,每个人平均20多平方米的住房;第三,中小学教育普及了,自己拿钱办教育;第四,人民不但吃穿问题解决了,用的问题,什么电视机,新的几大件,很多人也都解决了;第五,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什么违法乱纪、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这几条就了不起呀!现在我们还要不断地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真正到了小康的时候,人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我们对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是必要的,今后还要继续打击下去,但是只靠打击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翻两番、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时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