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 2012-11-12    作者:述平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2-11-12
  字体:(     ) 关闭窗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和严峻考验,这一战略思想也得到深化。到目前为止,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十七大正式提出并初步阐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这里,不仅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还把这一概念的内涵精辟概括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核心概念的提出和基本内涵的阐述,是这一战略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这一战略思想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在这方面,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一篇重要文献。他在讲话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阐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明确指出了我们党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抓紧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其二,深刻揭示了这一战略思想的思想来源、理论根据和重大意义,指出,“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其三,阐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必须坚持内外协调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做到这“五个必须”才能真正实现“三个转变”。

这些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胡锦涛总书记从我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由发展中大国成长为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和格局的总态势和新特征,从进入现代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技术和劳动相互依存与替代的客观规律等多个角度,全面论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这样一些重要论断和观点的提出,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正在逐步理论化、系统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党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实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任务。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进程中,也反复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极端重要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搞清这一关系,才能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阐释。他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者间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阐明这一点,深刻揭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深厚思想底蕴和鲜明理论特征。

 

应对危机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进入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急剧动荡。从6月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迅速从沿海扩展到内地,工业增速逐月下滑,到四季度经济增速达到谷底。这场危机的猛烈冲击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

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不期而遇,在加大我们解决问题难度的同时,也推动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深入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作出了清醒判断。在200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作出了透彻分析。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

这四个“变与不变”一方面表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们据此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应一如既往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危机带来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比如,危机造成的全球消费需求锐减对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客观上促使有关国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这种外部压力,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其二,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了更深刻认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冲击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经济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隐患。比如,在内外需关系方面,以往主要是利用外需拉动,而没有真正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在质量和速度关系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长期得不到全面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严重阻碍发展进程;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推动结构升级与扩大就业的矛盾日渐突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久已存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其更加尖锐,我们党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其三,提高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把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的基本思路。实现这种结合的基本要求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同时应成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发展新优势的过程。

其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部署逐步形成。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保增长过程中要把握好的五个重大关系,要求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实体经济需要、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他还特别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这样一些要求和部署,既是实现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思路。

    1.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 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读
    4. 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5. 王国平: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 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经济体制
    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破除路径依赖
    8. 李鸿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9.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10. 冯飞解读:如何看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