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劳动力队伍
●积极营造有利于劳动者发挥创造力的体制和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这场深刻变革的主力军,要积极为实现这项重大战略任务贡献力量。”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光荣时代使命。我们一定要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当代中国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发展正在由探索实践向全面深化转变,迫切需要凝聚和发挥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内的各方面建设力量。
从历史发展看,通过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内的我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事业。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经过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初步繁荣强盛的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现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全国各阶层人民同心协力,通过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民族复兴的步伐。
从时代要求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内的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任务。当前,世界经济进入重大结构调整期,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外新的形势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需要全国各阶层人民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积极承担推动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
从面临挑战看,有力应对各种危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是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内的我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课题。当前,世界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变数,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在保持总体向好的同时,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全国各阶层人民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不断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把科学发展引向深入。
深刻变革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倾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汗水,凝结着他们创新创造的智慧,凝聚着他们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
当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主力军。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深刻变革中,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首先是科学发展道路的引领者。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在道路和路径的选择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先进的理论指明方向,引领时代前进的脚步;在领导力量上,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民族团结、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在生产发展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科学理论的实践者。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又始终站在生产第一线,是贯彻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科学发展新路的探索者。在实践中,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最少有思想束缚、体制桎梏和利益羁绊,始终充满着首创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具有无穷的创造活力和智慧。
国力竞争
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劳动力队伍,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发挥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发展要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其根本保证,在于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处在转变过程中,原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褪,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
第一,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体面的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是尊重劳动的基本体现,也强烈地影响着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要高度重视解决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保障劳动者权益,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等等。
第二,要大力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要通过加强资金保障、创新投入机制,使劳动者有条件接受在职培训和各种技能教育。要创新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形成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成才的引导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让人们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
第三,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劳动者发挥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广大劳动群众的基本权利,为劳动者搭建宽广的创新舞台。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组织职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障。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各种创建活动,推动劳动者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勇于创新的自觉性,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使劳动者更好地做到学用结合、干学相长,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浓厚氛围。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一定能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征途上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梁桂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