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景天魁
虽已年近七十,却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一线,不断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问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研究员景天魁似乎永远歇不下来。
“不是不想歇,而是有太多的民生问题需要关注,作为一个社会学者,理应为这些民生问题尽可能提供社会学理论支撑。”简短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一位著名学者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在景天魁看来,近些年社会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几乎都是源自对民生问题的理论提炼和升华;而这种充满民生关怀的理论,反过来又为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正是这种实践的推动,社会建设理论成为今年的热门。
“社会学理论就应该高度关注民生,不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落脚点的社会学理论创新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正是秉持这一理念,景天魁近20年来,一直关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属于民生研究范畴。尤其是今年以来景天魁关注的几个社会学热点,更是与民生息息相关。他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说,其一是与民政部合作,对社会服务作了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社会服务的概念和理论,选择6个地市作了社会服务现状调查,写了调查报告;其二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讨论,作为规划专家组成员,重点关注未来五年有关民生的财政支出应占的比重、教育福利发展战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其三是在全国4个点作了调查,继续推进社会福利模式理论研究。“这其中任何一项课题,都可以称得上是‘民生社会学’研究。”听得出,景天魁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学理论研究能够服务民生充满自豪。
然而,在景天魁看来,研究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只强调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要具体、深入,要有说服力,就要言之有“数”。他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例说,在规划中,社会指标要想不虚、不软,就要增强确定性——确定基本的变量,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占GDP的比重到底多少为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障之间的关联性是什么,等等,都需要社会学理论给予科学回答。
景天魁进而举例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住院报销比例如果超过80%特别是超过85%,平均住院天数就明显延长,开“大药方”现象明显增多,这就导致了医疗费用支出效益的下降,而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影响到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为此,课题组筛选出若干基本变量,力图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社会指标就变硬了,变实了,社会建设和民生研究就不仅仅是讲道理,还有了真凭实据,有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的民生问题,在全世界是需求最庞大、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到这一伟大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特有的民生概念、命题和理论。”景天魁认为,这种围绕民生问题所开展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不仅对十几亿中国人民有意义,对中国社会学有意义,对世界社会学也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