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国历史的开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缔造新中国和领导建设新中国,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其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因此,坚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新中国的灵魂,也是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还是改革开放前后,我们都始终在紧紧抓住党的工作中心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家知道,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我们坚决不搞“两个马克思”(包含“两个邓小平”)的割裂,不搞所谓“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而是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围绕现代中国实践的重大问题,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稳定大局的有效保障。
一、毛泽东确立了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1.必须从国家根本制度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核心是“两破两立”:即不断打破那种以为近代以来的中国可以成为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立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不断打破资本主义文明就是当代最高人类文明的幻觉,立只有社会主义文明才是当代人类文明的真正出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别的什么国家。而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于这点,必须作为国家根本制度加以确立。
在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论断。它不仅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确立,而且成为60年来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宪法的根本精神,堪称立国之本。
2.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定位。
在我国基本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以后,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着眼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定位。他指出,我国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在这一定位上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非常正确,完全必要。
3.必须把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历来认为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践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党内、革命队伍内推向全社会,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根本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解决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因此,“在知识分子当中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要提倡大家学他十年八年,马克思主义学得多了,就会把旧思想推了出去。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也要形成风气,没有风气是不会学得好的”。同时,“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通过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和改造,就能有效增进共识,保障社会主义事业。
4.必须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在毛泽东看来,贯彻繁荣学术和文化的“双百方针”与开展对于错误思想倾向的批判并不矛盾。一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是促进真善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旺,不是毫无目的的鸣放,更不是自由“排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然,批判和解决思想问题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要充分说理、细致深入、不说过头话、防止随意上纲上线,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虽然意识形态的具体定位和实践方式必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变化而变化,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以及面对新世纪新挑战呈现不同特点。但是毛泽东抓学习(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占领思想阵地)、抓批判(及时纠正错误倾向、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抓制度化(从国家政权建设高度抓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互为支撑)则是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始终坚持的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