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淡化GDP增速到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更加强调保障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节能减排到更加注重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从积极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到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到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从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到更加注重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这些变化和亮点勾勒出中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导向。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导向,关键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
■抓机遇与抗风险的关系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因为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互联,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并存,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交织。在这一背景下,抓住机遇就可以掌握主动,战胜挑战就能创造新的机遇。因此,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把握机遇与抵抗风险的能力,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要积极研判世界最新的发展趋势,要认真吸收应用世界最新的发展成果。从外部环境看,“十二五”发展既面临积极因素,也存在不利条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国的发展更需要立足国情。从内部发展看,我国“十二五”发展既具备了再上新台阶的条件,也肩负着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影响社会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矛盾已经显现,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以解决。
■转方式与稳增长的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是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全领域、全过程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最为关键的是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质与量的结合、快与好的统一。
转方式就是要在发展中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否以公众利益为根本标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判断标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稳增长就是要在转变中谋发展。继续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还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加强调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端低级经济结构向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由单纯依靠投资向消费、投资、出口综合协调拉动转变,由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用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化解矛盾、减少代价,提升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