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对于科技发展漫漫之路,只是短暂一瞬。
然而,回眸过去的5年,中国科技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不落幕的精彩。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古琴声起,《高山流水》淌进场中,玄衣舞者化身腾挪的笔锋,描摹中华文明;2009年,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横空出世,用“计算机中的珠穆朗玛”速度引领世界;2010年,世博盛宴上,从物联网到云计算,从智能交通到无障碍刷卡,7300多万人次游客与科技传奇“亲密接触”。
展望下一个5年,老百姓迫切想要了解科技将如何改变生活。
“科技落下神秘面纱,融入人们的生活。”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将遵循创新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业科技:有力支撑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今年全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中国为稳定世界粮食供求再作贡献。
粮食安全,全球关注,尤其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张、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了我国粮食的丰产?
“是农业科技进步!”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农民李钱水站在连片的稻田里说,自己原本不信那些“眼镜书生”,认为科技不如祖祖辈辈种田的老传统实在。可事实却证明自己错了。
拿育秧来说,水育改旱育,用塑料秧盘进行薄膜育秧,烂秧基本没有,每亩早稻常规稻的用种量从7.5公斤下降到4公斤,大大节省了成本。
2004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覆盖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粮食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
7年来,累计建设丰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9万吨,每亩每年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经济效益589亿元。
丰粮科技工程只是我国政府科技兴农的众多举措之一。“科技入户”“万亩高产创建”等项目也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注入了不竭动力。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加大良种良法选育推广力度,我们提升了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
近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成绩背后是无数农业科学家和农民的辛劳。今年8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雄心依旧。他说:“我这个‘80后’有个愿望,就是到90岁还要争取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更多地造福人民!”
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生产世界25%的粮食。这是中国人已经创造的奇迹。不久前,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千亿斤的新目标。新的奇迹还将被中国人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