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社从今日起开设“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专栏,回顾“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接近尾声,再过100天,我们将迈进充满新期待的“十二五”。
顽强战胜艰难险阻,努力避免大的起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跌宕起伏的“十一五”,中国写下充满艰辛的答卷。
奋力摆脱危机冲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向新的高度发起冲刺——催人奋起的“十一五”,中国写下蕴含希望的答卷。
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惠及民生投入,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凸显民生的“十一五”,中国写下温暖人心的答卷。
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十一五”,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上。
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中国经济航船始终在平稳较快中奋力前行--回望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我们写下充满艰辛的答卷
18日,晨曦初露。中国天津港。
刚刚从欧洲返航的“致远”号中国远洋运输万吨巨轮鸣笛靠岸,塔吊高耸的集装箱货运码头又开始了吞吐和喧嚣,工人们进入新一天的紧张忙碌。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这个中国第一大人工港还深陷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业务萎缩,工人停歇,空箱堆积如山。
天津港的困局与新生,是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真实图景,也是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中国经济运行的生动写照:从“防过热”到“保增长”,从“稳健”、“从紧”到“适度宽松”,从放慢脚步的冷静到生死时速般的赛跑,过程跌宕起伏,应对惊心动魄。
中国经济是以一路高歌猛进之势跨入“十一五”的。头两年,承接和延续新世纪以来的上升周期,中国经济“火势”不减,在旺盛投资和繁荣出口的带动下,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增速一度达到13%。但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任务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这一局面下的必然选择。
然而,突变仿佛就在一夜间。2008年,当人们还在为“双防”政策如何发挥效应、中国经济怎样适度降温谋划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阴霾笼罩着中国经济。
形势的困难和复杂远非如此,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更加出乎人们的意料: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灾难深深刺痛人们的心灵,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形势越是复杂多变、充满挑战,越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中央反复强调,既要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又要正确估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迎接各种挑战,奋力渡过难关。
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切都是空谈。危急和关键时刻,中央迅速对宏观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从紧缩转向扩张,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保增长的举措迅速拉动中国经济反弹。2009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稳住阵脚,逐步回升,到全年实现9.1%的增长速度,以一道亮丽的“V”形曲线站在世界经济的潮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世界银行报告指出。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1.1%,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于“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水平。专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五年间的平均增速超过10%。
“可以看出,虽然内外环境变化的剧烈和复杂程度超乎想像,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始终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指出。
由于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不仅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也不断前移。规划《纲要》提出的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将超额实现。
“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在于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得当,出手果断,其背后是宏观调控能力和艺术的日益成熟,这将为‘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并被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