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举办2010年第一期“中国经济观察论坛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上市公司、高科技公司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杨秋宝教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向持续稳定适度经济增长转变”,首要的转变就是转速度。如果我国从现在起还要以10%左右的增长率,追求10年、20年甚至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肯定仍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就难以取得突进。 贾华强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许多地区生态沙化、退化严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目标,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防沙治沙”,即明确全国防沙治沙的区域和任务;在国务院成立专门的防沙治沙委员会,统筹全国的人财物调配;大力推广适宜于防沙治沙的方法和植物;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来加以克服市场失灵同时防止政府的管理失灵问题。 施红教授认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是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解决的出路是增量补贴、适度发展生物质产业和建立双重户籍制度。这三条出路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利益导向机制,使得农民感觉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因此农民就会追加资金投入、科技投入和管理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陈宇学教授认为妨碍中国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历史沉淀问题,中国从明朝以后一直落后,科技投入很少,落后这么多年一下子赶上很难。另一个是创新存在严重的制度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科技人才发挥潜能激励机制滞后、创新人员行政化发展机制诱导和科研评价考核短期化、功利化制度弊端。 曹立教授提出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角度来认识转变发展方式问题,应当把提升现代服务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突破口,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动力源。 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先生在发言中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的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于现行的干部业绩考核和晋升选拔机制的约束。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与国家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技术水平、公民的素质、资源禀赋等等相适应,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应当把社会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摆在整个改革的主线上,甚至着力点上。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认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率先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世界引领产业。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仅靠资金投入。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问题,培养一流的领军人才是重点。中国促进高科技发展需要打破垄断,形成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产学研上中下游互动创新机制。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认为,妨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是财税体制、企业软约束、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以及我国政府对环境监管的低弱。 安徽元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阪钧认为制约企业转型和转变的主要障碍是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企业负担过重、政府激励不足,尤其是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支持不够。 中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余云辉提出,从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格局看,中国应当围绕建立产业定价权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在高铁方面有定价权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靠口号,也不是靠政府,而是说通过一套机制,明确一个目标,找到一个很好的道路,然后推进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旧制度体系需要早日破除,只有通过加快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
|
|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趋势
- 如何理解“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路径
-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见实效
-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回望“十一五”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部条件
- 建设“四个湖南” 叫响“两型名片”
- 积极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浙江之路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转变发展方式 又好又快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