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就使我们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机制等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要求,发挥着巩固综合安全的重要功能,推动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改革创新。从国家安全的视野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加深理解经济社会领域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方面。
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手段和机制,即依靠什么样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保持经济增长。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区分了历史上几种主要经济发展方式,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因素。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为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新的道路、新的机制,从而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经济发展方式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乃至社会安全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原始经济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经济结构和食物来源,当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类食物需求时,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结构和食物来源的农业经济转变,就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发展方式转变。一些民族或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衰落消亡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主动适应气候、环境、资源的变化,没有及时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能源类型、产业结构,结果经济社会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与财富增长速度密切相关,是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农业经济以土地为财富生产的主要对象,当资本与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财富迅速增长的新方式,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发动机”时,向工业经济转变就成为第二次重大发展方式转变。资本主义的崛起是以其他民族丧失安全为代价的,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经济发展方式与民族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是人民安康、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工业经济对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发达国家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暴露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弊端,显示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国情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实现富裕安康的艰巨使命,始终存在着快速发展、需求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大矛盾,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这种紧迫性包含着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性。从外部环境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否则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局面。从内部条件看,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如果我们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就会潜藏着多种风险,就可能酿成经济社会危机,国家安全就没有稳固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