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以来,这一概念备受全球各界人士关注,我国专家学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纷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也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从区域上看,除了采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已有多个地区开始实施低碳经济项目,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上海市自2008年入选全球性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制定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同时,还把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从产业上看,我国消耗能源较多的几个高碳产业正在通过节能减排等手段实现向低碳发展的转型。在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完善烟气脱硫设施,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在钢铁行业,通过大力推进能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2009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5.25%、26.75%、9.25%、14.04%和4.75%。在石油石化行业,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00家企业2008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来看,参加考核的311家化工、石油、石化企业中296家的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及以上等级,占95.2%;166家企业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占参加考核的化工、石油、石化企业总数的53.4%,高于1000家企业平均水平。
学者们认为,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具有市场规模巨大、发展成本较低等优势,若能采取恰当措施和手段,必能拥有良好前景。具体来说:一是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的潜力巨大。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产能与装备水平虽然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与日、韩、德等钢铁强国相比,在能耗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单位碳排放量仍高于先进水平10%—20%。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潜力同样巨大。二是低碳发展的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经济规模大,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大规模应用,单个项目分摊的成本较低;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与传统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建立新企业、采用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