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梅岭论道”
背景与缘起
中国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有人甚至说:“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几乎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讨会在召开”!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再次引发了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日本经济新闻》认为“中国将迎来经济发展战略转折点”;英国路透社援引专家的话说,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将反映中共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美国《侨报》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中国发展方式的第三次转型,拉开中国第三个30年的改革大幕”。然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促进这一深刻变革,同时还有许多理论问题要探讨,实践中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本刊特邀京、津、赣、鄂四地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聚会于南昌城郊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就如何理解“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对话交流。
怎样理解“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主持人:各位都是中国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今天拟讨论的主题正与产业相关。作为理论准备,第一个想讨论的话题是:如何理解“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吕 政:我先开一个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只要看看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就不难明白中央为什么要高度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简单地说,这些条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和以往相比,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粗放式地发展,我们的资源条件就无法满足了,生态环境也难以承受;第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在上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普遍提高,社会必要劳动费用也提高了,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包括衣食住行的费用不断提高,还包括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费用的提高。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第三,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品的供求发生了变化,二是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石仍然供给不足外,大多数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供大于求,出现了相对过剩。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如何能够顺利地把产品卖出去。第四个变化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是防治生产过程的污染,不造成外部不经济性,二是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承担好这些社会责任,也需要企业增加成本,加大投入。第五是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中国是贸易大国,在国际市场遭遇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一些发达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迫使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廖进球:我体会,吕教授是在强调,我们今天面对的发展环境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再用传统方式的发展已经不行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要“在转变中谋发展”。我认为,我们还要重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与“在发展中促转变”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这是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的、战略性的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是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转变”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行,但对发展中的现实环境及方方面面的约束条件不思考也不行。从产业经济角度来说,创新与加快方式转变相适应的产业路径,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味把传统的项目、传统的产业都丢掉了也不行,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国情和发展的约束条件。只有边发展、边过渡、边调整,“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谋转变”,才能真正体现“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