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一再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3月28日,吉利与福特达成收购协议,吉利跨国并购沃尔沃,“穷小子娶了洋公主”;
两个月之后,浙江另一家民营企业娃哈哈宣布,委托荷兰与瑞士的公司为娃哈哈贴牌加工产品——从替别人加工,到让别人为自己加工,娃哈哈开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新模式;
又过了3天,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也有惊人之举:正式推出海外直购频道——“淘日本”,中国第一个跨境直购的商品交易平台诞生了……
人们不会忘记,这些企业,都是从“草根”长成了“参天大树”;
人们不会忘记,浙江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人们更不会忘记,转型升级正在让浙江完成凤凰涅槃!今后的浙江,体更健,步更稳。
先发优势弱化,竞争日趋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转型升级浙江别无选择
站在浙江省档案馆的历史照片前,会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这是举世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城——义乌吗?犬牙交错的低丘上稀疏地长着几棵小树,低丘的褶皱里横陈着一排排陈旧破败的瓦屋。那两条呈十字状交错的街道,逼仄得容不下两台并排行驶的卡车。
江边茫茫的滩涂上,几名头戴草帽的农民正在弯腰耕作,农民脸上的汗珠和那身补丁衣服,诉说着稼穑的艰辛。而田头同样疲惫不堪的老牛和那架古老的水车,似在提醒人们,当时的生产力是多么的低下。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过去就是这模样。
确实,30多年前的浙江,陌生得让人不可想象。
论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浙江严重不足:“七山一水两分田”;缺油少煤,资源95%以上靠外来输入;海防前线这一区位,又让国家投资长期以来远远绕开浙江……
穷则思变,靠着“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浙江人勇立改革开放时代潮头,创造出了“浙江速度”、“浙江奇迹”:经济从1978年开始年均增长13.1%,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开始年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60个县(市),30个进入全国百强县,又是全国第一……
2008年,就在经济高歌猛进的时候,潜在的危机,也在悄悄逼近浙江。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浙江面临着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这样分析面临的形势。
曾在浙江率先“起跑”的台州,近几年开始失去锋芒,显出了“疲态”:GDP增速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超过20%,到2000年后放缓到10%以上,在2008年发展最困难的几个月,工业投入一度同比下降近50%;经济活跃的绍兴,2008年,几家大型企业先后停产。
杭州,宁波,温州……这些响当当的经济强市,经济指标也纷纷疲软。
浙江,一下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务实的浙江人开始自我反思——
“产业层次低、企业实力不够强,过分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质量,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结构重复,管理粗放……”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揭起自家的短来,毫不留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