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部条件
发布时间: 2010-09-14    作者:林光彬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形成了一系列不对称的变化。比如,在收入分配与财富的占有上一小部分人与绝大多数人的不对称变化。面对这种格局,我国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全民共享的主张。从外部环境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内需和技术创新仍不足,结构性矛盾——区域、城乡、总供求、收入分配、进出口等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要求我们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二战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

  经济发展其实也是矛盾不断展开和克服的过程,任何一种发展方式都不可能永久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是时代的产物,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从经济史的角度观察,世界经济发展方式从兴起到走向没落的循环周期似乎变得越来越短。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周期性衰落的世界经济不断修正着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差不多每隔十年,人们就会发觉某种发展模式已变得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政策的主导下,国家干预和财政货币扩张被当成促进增长的有效手段,人们甚至把轻度通胀视作解决问题的良药。然而上世纪70年代,十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石油价格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呈现通货膨胀和增长停滞的双重经济困境。到1979年,凯恩斯主义促进短期需求的发展方式走到尽头,以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执政和里根总统在美国上台为标志,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1989年-1991年,苏联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指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过分突出国家需要、长期忽视居民需求的背景下,由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宣告终结。1997年-1998年,被称为“亚洲奇迹”的发展方式在克鲁格曼的预言中破灭。当时,东亚各经济体以战后日本发展方式为样本,对经济实施国家干预,采取出口驱动的增长战略,并推行自由化、全球化经济战略,开放国内市场,对国际投资和金融资本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模式在1997年-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被证明缺陷明显并损失惨重。此外,东亚经济危机还掀起了一波经济自由化潮流,就是鼓吹所谓盎格鲁—萨克逊经济模式——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2007年-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它名誉扫地。这场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衰退,也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动摇了以美元和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也动摇了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信仰。

  事实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矛盾不断展开和克服的过程,任何一种发展方式都不可能永久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是时代的产物,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后半期的历史经验证明,“一切都让国家管”的办法只会走进死胡同,正如“一切都让市场管”的办法也在失业、不平等、收入差距拉大、金融投机盛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局限。因此,21世纪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景是寻求国家和市场的相互补充与平衡。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档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趋势
    2. 如何理解“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路径
    4.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回望“十一五”
    5. 建设“四个湖南” 叫响“两型名片”
    6. 积极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浙江之路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8. 转变发展方式 又好又快发展
    9. 研究新经济形态 推动可持续发展——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综述
    10. 周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