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部条件
发布时间: 2010-09-14    作者:林光彬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2、外部条件变化

  人口与消费:首先,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口,是目前西方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消费周期的大幅衰减,必将减少我国的对外消费需求,改变对外消费的需求结构。其次,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西方消费的冲击很大,也导致了对我国进口的缩减,使我们不得不调整现行的出口导向政策。未来数年,我国以出口作为增长引擎的时代将基本结束。

  技术与投资:发达国家利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强垄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正滑入二战以来的周期性低谷。技术创新周期的衰退使生产领域发展放缓;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全球化红利的消减、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美国通过美元筹币税和技术标准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受到限制;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使美国金融体系和大型企业进入缓冲调整期,另一方面巨额援助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膨胀;等等,这些都使得美国对世界的投资、进出口下降,进而对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力减弱,使美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下降。此外,海量游资对开放经济体的冲击依然存在,这些投机性的“飞雁”资本对冲击国的经济没有任何实质性促进作用。

  贸易环境:世界经济正面临粮食、能源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挑战,而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之后,使世界市场面临着重新划分格局的挑战,经济磨擦不可避免有所升级,世界进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经济依存度很高,仅依靠提高内需根本无法消化掉这么多过剩的产能,而国际金融危机又使我国出口按照过去的速度增长变得不可能。

  可以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还很脆弱,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和国际的不利因素相互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增大。

转变方式要从维护市场公平和社会正义着手

  防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对发展政策的扭曲,扶民扶弱扶小扶新,给普通民众的就业、创业提供宽广的市场空间和有力的政策后援,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需要着手的重要内容。

  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汲取世界发展方式的历史教训,针对内外部基本条件的变化,主动转变发展思路,适时调整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转变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以外国投资为主导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增长模式,就必须摈弃片面追求GDP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尽快改革政府和各行各业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要从扶优扶强扶大扶外资的理念转向扶弱不压制强,重点扶弱扶贫扶老扶小扶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宏观、中观和微观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重点防控各级政府、银行和大企业的投资冲动,严控产能过剩,从鼓励扩张向鼓励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变,重点调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重点调节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失衡问题;重点扶持小企业发展,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率提高,提高贫困人口群体的教育、培训、医疗等投入,提升自生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不公平的市场和不公正的社会,再高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给民众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防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对发展政策的扭曲,扶民扶弱扶小扶新,给普通民众的就业、创业提供宽广的市场空间和有力的政策后援,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需要着手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趋势
    2. 如何理解“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路径
    4.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回望“十一五”
    5. 建设“四个湖南” 叫响“两型名片”
    6. 积极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浙江之路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8. 转变发展方式 又好又快发展
    9. 研究新经济形态 推动可持续发展——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综述
    10. 周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