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中国经济转变 引发学界热烈探讨
发布时间: 2010-03-26    作者:吴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3-26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本年度8项主要任务,绘制了迈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中国新一年发展战略图。
  新微调“好”字当头
  度过金融危机最冷的冬天之后,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渐趋理性,坚持“好”字当头,在“好”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没有看到GDP与往年的比较,而是理性地提出8%左右的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上重视质量高于速度。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曾表示,2010年,财政政策将突出实施重点,在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力度的同时,将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面对这一理性改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以追求攀比GDP的增长为目标,而是理性提出GDP增长率,是一种务实理性的表现。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保八还是保九,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GDP的结构转变和质量增长,8%左右的目标为经济发展留有余地,为经济方式转变留出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主任李由认为,“从经济学上看,就业、收入、通货膨胀等指标比GDP增长率更能综合反映经济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对“好”的经济增长方式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单纯增加投资,而应更多关注技术和产业的升级,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对此他认为,从单纯的增加投资到带动就业的投资,从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敢于消费。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真正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拉动角度来看,都是消费扮演最重要角色。所以必须保证消费实实在在地增长,让老百姓安安心心去消费。”
  如何调整新一轮经济增长方式,蔡继明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应把更多资金投放于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就业而言,就业的推动力量会更大,1%的GDP增长,就会拉动超过100万的就业人数。同时财政支出上要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上下工夫,只有解决了百姓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放心去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是依赖出口。”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在国际金融风暴中,中央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调整。
  “国家采取的刺激性政策一方面使国家走出了困境,走上了上扬的道路,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提防一些潜在的风险。”杨瑞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部门投资为GDP增速作了85%以上的贡献率,也带来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一定挤压。同时要对地方政府的借贷和投资行为有所调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行为过多将带来潜在的还贷风险,应该鼓励更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参与共同建设。”
  这一期盼和建议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对于如何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对于中小企业重新加以界定,特别分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这是可喜的现象。在这么多企业中,真正需要关注和扶持的是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发展而言,非常有利。”蔡继明对记者表示,“就以往的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了90%以上,解决了70%的就业,为GDP贡献了50%以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从解决就业角度,许多国家主要是靠中小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但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更强调中国经济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自我“造血”系统的构建。在“造血”系统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中坚力量,应发挥它们灵活、自由、易协调的优势,解决它们融资难、税收高的后顾之忧,而不是之前的以 “输血”投入为主。“金融危机后的刺激计划强化了传统的带动型投资方式,这种对投资过度依赖,对环境和能源的高需求压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只能解决中国短期困境,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质量提高需要构建一套‘造血’系统。鼓励更多企业在新一轮调整中抓住机遇,实现结构升级和长远发展。”
  “加快”的关键是政策连续性
  从2009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2010年“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了中国在应对后金融危机期间抢占制高点、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经济界的多数专家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仍在于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除了保持政策连续外,杨瑞龙建议还要紧密结合机制转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行为方式的调整,其背后更牵涉到政策体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我们的政策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在体制上要变化。政策结构方面如对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使得资金投向对于经济质量真正有增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并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从而拉动消费内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借此良机,市场改革还需要深化,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妨碍统一、开放、自由竞争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和分割;同时推进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让学校、企业等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的主体。此外,还要适当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只有改革的深化,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李由如是表示。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趋势
    2. 如何理解“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路径
    4.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见实效
    5.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回望“十一五”
    6.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部条件
    7. 建设“四个湖南” 叫响“两型名片”
    8. 积极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浙江之路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0. 转变发展方式 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