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公共行政管理史
从经济发展视角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10-07-22    作者:征娜 崔小勇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7-22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仅企业而且地方政府都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明显增强。那么,地方政府在获得更多经济自主权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呢?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自上而下的经济分权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正确的激励”,不仅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且推动了经济市场化改革深入。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指标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激励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但应当看到,经济分权的程度越大,地方政府基于竞争激励而干预经济的能力也就越强,于是就出现了地方政府利用被赋予的经济权力干预市场和经济活动的现象,这通常又会对经济发展乃至经济市场化进程起到抑制作用。

  由此可见,经济分权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显著的倒U形曲线特征。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分权有利于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能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然而,分权程度超过一定水平后,反而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地方政府由于“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有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经济自主权的增强,使其有能力通过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从政策层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改善发展环境,吸引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这无疑是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注意到,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政府是引导乃至主导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为增长而竞争”的经济“锦标赛”会激励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绩效而采取扭曲市场机制的行为,如被广为诟病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以及对于不同经济部门的歧视性政策(如选择性税收优惠)等。因此,过度的经济分权反而可能会使地方政府拥有过大的权力来干预经济运行、扭曲市场机制,从而不利于地方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表明,经济分权激励下的政府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向以及相应的政府行为,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复杂性,在各种相关机制的综合作用下表现出倒U形曲线特征。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已超过倒U形曲线所对应的最优值。这意味着单就经济分权本身而言,它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衰减,有的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停滞。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总体上都在不断上升,但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

  总之,经济分权带来的竞争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府行为,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阶段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促使其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本文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 征娜 中央财经大学 崔小勇)

    1.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经验与探索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3.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法德兼济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6.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8.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10. 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