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江泽民的突出贡献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艰难中起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从何做起、如何推进,更是千头万绪。国内外有很多人断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能结合,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市场活力,就是市场经济演变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人妄言,搞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场巨大的考验。
1.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党中央和江泽民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初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画龙点睛"。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不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中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一方面注重深化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体系;一方面注重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能用深化改革来冲破发展中的障碍,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993年3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作出总体规划。此后,国务院又先后出台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破解了改革中的难题,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同一时期,针对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出现的问题,中央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1992年后,面对日趋显现的经济过热和某些经济领域中的混乱现象,江泽民多次批评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就可以离开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的错误认识,指出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强调必须以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消极方面。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就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十六条措施,为克服当时的混乱局面、逐步消除经济过热奠定了基础。并以此为开端,摸索出一条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的路子。
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过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1993年,党中央提出了以速度与效益相统一为原则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1994年确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20个字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思想。1995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2个重大关系,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国家在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初步将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概括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12组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决定着改革开放成败。江泽民反复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这一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套在复杂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