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扬长避短
发布时间: 2010-11-24    作者:郎毅怀    来源:《红旗文稿》 2010-10-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之初,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的突显,政治体制改革再受人们关注。正确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维护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一)
  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整个体制的核心,通常是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和运行。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就不可能有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的顺利启动和全面展开。毋庸置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保证。
  我国之所以能够果断地抛弃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探索并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政治理念、执政路线进行改革,即把发展作为硬道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领导人民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转向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围绕这个转变,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政府从建制到工作重点再到运行规则,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难道不是政治改革吗?这其中不是包含着丰富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吗?
  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启动和支持了30多年来经济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有的改革尚未完成,有的只是初步的,但也足以说明,我国政治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早已开始,并且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和丰硕成果。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迟迟不能出台”,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
  在我国,政治体制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继续和深化改革的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有一个基本判断。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体制的优劣,拿什么做标准呢?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体制,无一是为了或主要是为了摆设和好看,而是为了稳定和发展等现实需要。衡量政治体制的优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适应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能够适应,就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不能适应,就是差的或比较差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在总体上是好的,是有较高效率的。
  1.迅速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的历史性大转折。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们以斗争为常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阶级斗争思维定势。在这样的情势下,要把社会扭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根据国际经验,不诉诸政变和武装斗争,以和平的方式一般要用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我国只用了大约10年时间。如果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也就是13年时间。其中的根本经验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地支持了政治领袖顺应时势所做的正确政治决断。没有政治体制的高效率,领袖的威望再高也是无从着力的。
  2.改革发展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进程能够稳妥、顺利推进尤其得益于政治体制的高效率。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被公认为是“世界奇迹”。这个奇迹是在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中、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中、在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交汇中发生、发展的,其复杂性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生整体性社会混乱,以致全局性失控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我们成功地走过来了!其所以如此,靠的就是政治体制有效支撑下的中央正确领导和有效的统筹协调。
   3.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是有较高效率的。当今世界灾害频繁,执政当局的表现也各有千秋。有的国家虽然有所谓“强势政府”和“铁腕人物”,但在世纪大火面前,却反应迟钝,灾害发生几周后军队才开赴前线;在最发达的“民主国家”美国,明尼苏达因风灾而来的水灾所造成的问题至今未见圆满解决。最强势政治和最发达国家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国家和地区了。相比之下,我国领导人和政府职能部门能在灾害后的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在最短的时间动员部队开赴前线抢险救灾,并做到“一处有难,八方支援”,当世没有第二例。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到防治禽流感,从应对汶川大地震到今年抗击洪灾、泥石流,国内外舆论都给予高度评价。这其中,应当包括政治体制的贡献。
  4.对外行为的举国一致也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效率加分。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和对外事务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对外办得了事、做得了主,正在成为对执政当局的重大考验。因不能统筹国内民意以应对国际问题而下台的,已不乏先例,但我国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干部有较好的历练、有更高的素质,而且因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有效率上的优越性。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种优势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告别贫穷、涣散,走向成功和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安全地参与和利用全球化发展机遇的一个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应该是一个在坚持基本框架的前提下,扬长治短、完善功能的过程。“扬长”即通过体制创新更好地发挥优势;“治短”即通过体制创新消除弊端。

    1. 李良栋:执政党应该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
    2. 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
    3.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的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理论根基与现实路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