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抗美援朝专题 >> 志愿军军史资料研究 >>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人民军、人民政府、劳动党的关系
朝鲜保卫和平全国委员会委员长 韩雪野谈朝鲜战争
发布时间: 2010-07-22    作者:梁田    来源:人民日报 1950-1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朝鲜保卫和平全国委员会委员长  韩雪野谈朝鲜战争

  作者:梁田

  日期:1950.11.25

  版次:4

  正文: 

  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朝鲜保卫和平全国民族委员会委员长韩雪野先生在北京寓所,接见本报记者。关于朝鲜爱国战争及我国抗美援朝运动,承韩雪野先生答复了下列几个问题:

  (问)先生动身来我国以前,贵国的一般情况怎样?

  (答)我是十一月初,从朝鲜动身来中国的。我国人民正在准备反攻的艰苦时期,中国人民对我国的支援和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到达朝鲜参加作战,给了我国人民极大的帮助,收复了楚山、云山等城市和广大的地区。这将使我们有可能缩短过渡到反攻阶段的时间。

  当我们人民军的英勇进攻将美国侵略军及其走狗们压缩至洛东江一隅时,他们结集了优势兵力登陆仁川,并向我国北部进犯。我们的人民军即向已有准备的后方撤退。撤退和进攻一样地需要勇敢和镇定。我们并不是单纯的撤退。在这一个时期中,青年们踊跃参军,又壮大了我们的人民军,我们更加努力地培养航空队,一面战斗,一面训练,使我们的战斗力量一天比一天充实了。

  游击战争的怒火在美国侵略军盘据和经过的地方已经比过去更加普遍和炽烈地到处燃烧起来。

  美国强盗们又胆怯又残暴。他们在作战中把自己安置在最里层,强迫南朝鲜伪军和黑人部队打前锋。甚至恶毒到将枪枝架在朝鲜人民的肩上和我们作战,因为他们知道人民军不愿伤害自己的同胞,也就不至打死他们。他们学会的第一句朝鲜话不是别的,就是“俘虏”两个字。一碰到人民军的刺刀,就扔掉了枪,举起双手,大叫“俘虏!”“俘虏!”哀求着活命。他们是一支没有崇高的战斗目的华尔街的雇佣兵。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问)先生在朝鲜战地上所得到的关于朝鲜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丰富的印象,请给我们谈一些罢。

  (答)在战争期间我曾两次到过南部地区。我看见祖国的人民怎样奋不顾身地参加了祖国的解放战争。在修复被敌机炸毁的交通线时,他们的口号是:“即使将我们的肉体堆积起来,也要修复交通和桥梁,保证我们的军队向前进!”很多的妇女参加了修路和运输工作。她们用头顶着一筐一筐的土和材料,辛勤地工作着。参加修复工作的男人们的肩头往往因抬土过多而出血了,但在任务没有完成以前他们是决不停止工作的。

  在南部,少年们也参加了祖国解放战争。在黑漆的夜里,他们在山路上放哨,仔细盘问每一个行人。到处你都可以听到儿童高声的发问:“是谁?有证明么?”如果他们查对了路条,他们就把那副严峻的面孔一变,开始安慰你了。有一次,一个伪装为善良农民的朝奸为人民军带路,但孩子们发现了他,立即向人民军揭发。美国侵略者对待参加解放战争的儿童是残酷得无可形容的。他们曾将儿童全身捆绑,头朝下浸入水中,迫他们说出军队所在地。孩子们不怕敌人的屠杀,始终拒绝答复。

  美国侵略者的暴行在朝鲜激起了普遍的憎恨,人们以一切方法来复仇。有一次,五十多个美军乘火车到釜山,打算到日本找妓女,因为他们在遍地都是怒火的朝鲜找不到“享乐”的地方。他们嫌火车开的慢,便跑到火车头上殴打司机,命令他飞快开车。于是朝鲜司机故意将车颠覆,五十几只美国野兽都死伤了。

  美国强盗每向我朝鲜人民的胸膛中射进一颗枪弹,他们就种下了复仇的根子。过后一定有几千颗几万颗子弹射向他们的。

    1. 志愿军首次陆空联合作战的周密部署与实施
    2. 美国、中国与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问题
    3. 望海楼:朝鲜战争为何不该忘却
    4. 论朝鲜战争的起源与中国参战
    5. 朝鲜战争与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6. 朝鲜战争中交战各方损失了多少兵力?
    7.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8. 楚 云:朝鲜战争后的另一幕“战争”
    9. 戴旭:朝鲜战争给现代政治的启示
    10. 《1950-1953朝鲜战争备忘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