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朝鲜战争:60年后的纪念与反思
发布时间: 2010-07-02    作者:金冲及 赵学功 齐德学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02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0年后的今天,专家学者深入审视和解读这场战争,纪念那些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战的前贤先烈,反思历史、镜鉴未来。
                         抗美援朝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金冲及
  1950年6月25日,正当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地为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对外战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这场战争,是新中国本来不愿见到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扩大朝鲜战争,并单方面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声称:“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指台湾)的任何攻击。”9月,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此后美国飞机不断侵犯中国领空。
  整个局势的发展使中国忍无可忍。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提出郑重警告。但傲慢的美国政府无视中国的警告,自以为具有足以压倒一切的实力,悍然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图们江推进。朝鲜政府两次邀请中国出兵支援。中国军队是赴朝参战,还是隔岸观火,已到了必须作出决定的时刻。要下抗美援朝这样的大决心,确实极为不易。
  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民众都渴望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建设自己的国家。旧中国和长年战乱留下的满目疮痍正亟待医治,物资极端缺乏。行将相遇的对手是美国这个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中国军队过去没有同它交过手,武器装备等条件相差很远。一旦参战,还可能面对对方对中国的大城市和工业基地进行大规模的空袭,甚至会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这些,都不能不郑重考虑。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他在10月2日起草了一份致斯大林的电报稿,一开始就说:“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由于中国领导层对问题还有不同意见,这个电报没有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会。彭德怀在会上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24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对为什么作出这样决定作了详细的说明:
  “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从8月27日到昨天这两个月间,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已侵入我国12次。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而且已飞到宽甸来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
  “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这是敌人把火烧到了我们的大门口,并非我们惹火烧身。”
  “朝鲜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不单是朝鲜问题,连带的是台湾问题。美帝国主义与我们为敌,它的国防线放到了台湾海峡,嘴里还说不侵略不干涉。”
  “还有另一种可能,敌人愈打愈眼红,打入大陆,战争扩大。敌人孤注一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美帝有疯狂的一派,我们应该做这方面的准备。我们并不愿意战争扩大,它要扩大,也没有办法。我们这一代如果遇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我们的子孙,只好承担下来,让子孙永享和平。”
  10月19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经过五次战役,到1951年6月,在朝鲜战场上形成以“三八线”为界的相峙局面。7月,在苏联代表的建议下,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不久后移至双方实际控制线上的板门店进行。经过两年边打边谈的局面,1953年7月,美军总司令克拉克不得不同中朝方面正式签订军事停战协定。克拉克后来说:“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
  抗美援朝战争是不是会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是不少人曾经有过的担心。事实出乎人们意料。在国内掀起的“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潮,大大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它不但没有妨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建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深深地打动人们。这种热血沸腾并化为实际行动的激情,这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难以完全体会到的。
  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的武装干涉使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大陆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军委就致电粟裕,要把“准备占领台湾”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1950年6月上旬,粟裕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报告了对台作战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宣布:解放台湾之战由粟裕指挥。就在这个月的下旬,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尽管志愿军还没有入朝作战,杜鲁门却已下令美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对台湾进攻。7月,麦克阿瑟飞往台湾会晤蒋介石,并把台湾比作“一艘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这些,都是中国作出抗美援朝决策以前的事,完全是美国政府单方面干涉中国内政,根本不是中国“惹火烧身”,更谈不上因抗美援朝而妨碍了解放台湾。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回国。
  抗美援朝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它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将军事分界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使举世为之震惊。这个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是中国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付出重大牺牲换得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影响深远

                        赵学功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在冷战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较量,它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各国档案文献资料的不断出现,人们对这场冷战时期爆发的第一场热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学者热衷于探讨究竟是谁首先发动了战争这一问题,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实这并非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非朝鲜战争爆发的关键所在。应当说,根本的责任不在朝鲜南北两个政权,而在于美苏两国。朝鲜的分裂是美苏两国在东亚进行冷战的直接产物,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冷战的一种激烈对抗的方式,是冷战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美苏支持的两个对立的政权都想以武力实现半岛的统一,双方在边界地带的冲突可以说从未间断。没有美苏冷战,也就不可能有朝鲜半岛的分裂。从本质上说,这才是朝鲜战争爆发的症结所在。
  对于中国的出兵参战,也是学者们长期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可不必出兵,参战的结果是弊大于利,不仅未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失去了同美国和解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得台湾问题的解决变得更为复杂化。关于中国出兵的动机,人们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一派学者认为是意识形态使然,也有人断言是迫于苏联的压力,但更多的学者强调是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中国领导人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是经过审慎抉择的结果。美国杜鲁门政府置中国的多次警告于不顾,做出了越过在政治上极具敏感性的“三八线”的错误决定,使得中国领导人除了采取断然措施外别无其他更好的办法。的确,现有资料表明美国当时或许没有要进攻中国的计划,但即使如此,美军在鸭绿江边与中国军队对峙,中国领导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或许会更大、更多,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当时的情形下,中国领导人面临的选择极为有限。用英国政治学者约翰·吉廷斯的话来说,“中国大规模出兵的决定不是中国自己做出的,而是逼到中国头上来的,是因为中国所有其他的努力都失败了”。毫无疑问,出兵朝鲜是当时中国领导人做出的最为艰难的决定之一。
  尽管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但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国内诸因素的制约,使得双方的较量又具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打一场有限战争,防止事态的失控。值得注意的是,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交战双方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作战目标,经历了一个从恢复朝鲜半岛原状到武力统一再回到恢复原状的曲折过程。由于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
  朝鲜战争对中美两国及双方关系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广泛的影响。就美国而言,这场战争使美国领导人的战争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受了“有限战争”这一新概念。在此之前,美国军方普遍认为,未来的战争只能是一场美苏间的全面战争,朝鲜冲突的爆发不过是苏联发动全球战争的前奏。但是,朝鲜战争使人们确信,有限战争不是不可能的,全面战争也并非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在朝鲜的军事较量使美国决策者错误地认为,中国是比苏联更具危险性的敌人,对美国安全最直接的威胁是在亚洲而不是欧洲,因而,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更趋强硬化,主要表现是:经济上实行严厉封锁,其严厉程度超过了对苏联及东欧国家;政治上继续孤立中国;军事上构筑亚太军事体系,其中包括韩国、菲律宾、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态势。从一定意义上说,亚洲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真正的主战场,其战略重心开始出现偏差,以致最终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同时,这场战争还大大影响了美国国内政治气氛。随着麦卡锡主义的肆虐,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歇斯底里的反共狂潮,使得美国政府内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一小批有良知的中国问题专家要么选择保持沉默,要么被扫地出门,有的还遭到无辜的迫害。因此,美国政府在错误的对华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言而喻,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双方相互疏远、更加敌对,直接导致了两国长达20年之久的对立和隔阂,确定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对抗的基调。另一方面,由于朝鲜半岛的较量被证明是代价高昂的,尽力避免朝鲜式的战争重演,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成为中美两国决策者的共同需要。因而,尽管此后发生了两次台湾海峡危机,在越南进行了十多年的间接对抗,但终究没有再度直接兵戎相见,双方都采取了相对谨慎、较为克制的态度。

               朝鲜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齐德学 

    朝鲜战争发生在冷战初期的1950—1953年,是冷战中的热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秘密和公开参加这场战争的有20个国家和地区,另有5个国家直接为“联合国军”派出战场服务。朝鲜战争参战国之多在以往战争史上仅次于两次世界大战,外国有学者称这场战争是小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也成了现代局部战争的开端,充分表现了现代局部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战争目的的有限性和战争规模、战争手段的可控性。美国虽握有原子弹,但没有在战场上使用,战争范围始终控制在朝鲜境内。二是战争的政治性更加突出,军事行动受到国际政治、外交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当时国际上对立的两大政治阵营严重影响了这场战争。三是战争有大国的参与或有大国的背景。朝鲜战争爆发本身就有美苏两个大国的背景,美国直接参加了这场战争成为主要一方;苏联秘密派出空军参战,在政治上、道义上公开站在朝鲜和中国一边,并为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尽可能的武器装备和其他战争物资支援。四是战争结局的妥协性。朝鲜战争不是以一方彻底胜利、另一方彻底失败而告结束的,而是在战争形成相持局面的情况下,通过停战谈判达成停战协定结束的。这种战争结局的妥协性创下了现代局部战争的一个先例。五是战争的激烈程度高,物资消耗量大。战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六是战争是新式武器装备的试验场。朝鲜战争中,除未使用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新式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因此,自这场战争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局部战争研究,并调整军事战略,虽然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此后世界上爆发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还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许多第一次,诸如这是美国第一次打着联合国旗号进行的一场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世界战争史上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参加空战,美苏两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军交战,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直升机机降作战等等。
  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困难重重,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请求中国出动军队进行支援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毅然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举动本身就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尤其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不仅美国而且整个世界包括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国际威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美国人沃尔特·G.赫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著有带着美国陆军官方性质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一书中评论朝鲜战争时说:“在远东,从朝鲜战争中出现了两个比过去越来越强大的国家。其一便是韩国……另一个在战争中提高了地位的国家是中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由于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它也在朝鲜战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声誉,而且看来会成为远东与西太平洋地区共产党的领袖。”从此美国不敢再轻视中国人民,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不得不把中国摆到适当位置。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未敢越过北纬17°线,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第47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1979年美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至于今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等,都有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这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第二,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上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在朝鲜战争中,在经济贫穷、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面前,却碰得头破血流,遭到了惨重失败。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场战争是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胜利班师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表明,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即便是弱国也能打败强国,装备劣势的军队也能打败具有优势现代化装备的军队。这不仅对中国具有“恐美病”的人是极大的教育,而且对亚洲和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极大的鼓舞,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地区风起云涌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第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东北亚地区的长期和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但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地鼓舞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顺利完成,为中国进行建设争取了长期的和平环境,而且使东北亚地区保持了自朝鲜停战以来近60年的长期和平环境。

               朝鲜战争:美国冷战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

                       邓 峰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以消除民族分裂、统一国家为初始目标,却令人遗憾地以民族分裂为悲剧性结局,进而导致60年来朝鲜半岛时常出现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这其中的根本性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朝鲜战争的特性以及导致该特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朝鲜战争原本就是朝鲜民族为解决国家统一而进行的一场内战。倘若没有美国的强行干预,朝鲜民族早已完成统一大业,朝鲜半岛亦不会预伏不安定的因素。朝鲜战争正是在美国迫不及待地干预后才成为一场具有国际性质的战争。
  只有在“国际化”的特性明朗化后,朝鲜战争才可称为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首次大规模冲突。如果说美国转变对日本的占领政策标志着冷战由欧洲蔓延至亚洲的开始,那么,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而夺取全球霸权,它在朝鲜“热战”的基础上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欧洲冷战向亚洲冷战的扩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以朝鲜战争为依托的全球霸权战略就是亚洲冷战的发动机,使冷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具备世界性的规模。朝鲜战争结束后,两大阵营在亚洲的对抗如欧洲一般清晰明了,亚洲冷战格局最终得以形成。在战略上受益的美国得以在亚欧大陆外围构筑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包围圈。显然,朝鲜战争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特性的演变使得美国介入战争的意图昭然若揭。
  然而,美国一些学者认为杜鲁门政府没有认识到朝鲜战争爆发的“本土根源”从而卷入战争,似乎暗示如果华盛顿决策层意识到这纯粹是一场内战而不存在苏联方面的因素,那么就不会出兵干预。其实不然。美国迫不及待地卷入战争,迅速使一场民族之间的内战升级为大规模的国际冲突,若非事先早已做好参战的准备,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作出参战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出于推行遏制战略、争夺全球霸权的考虑,美国在军事上介入朝鲜战争的同时,亦重新干涉中国内政,强化对菲律宾政府的支持,增加对侵越法军的援助,并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参加越南战争成为一种必然。
  其次,必须认识到美国既是这场战争的助推者,更是冷战在全球急速升温的最大推手。为了贯彻遏制战略、夺取全球霸权,美国利用朝鲜战争推动冷战向纵深发展,利用战争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巧妙地迫使欧洲盟友与之一道强化与苏争霸的军事基础。如果美国政府不借出兵朝鲜之机获取巨额军费,那么其向全世界扩张的战略必将落空。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不久,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制定了二战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纲领性文件——NSC-68号文件,决定转变美国的国防安全观,迅速扩大在全球的军事部署,而真正使该计划最终落到实处的无疑是朝鲜战争。换句话说,正是朝鲜战争才使得NSC-68号文件设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毕竟,在战争爆发的紧张气氛下,美国国会同意拨给政府天文数字般的国防经费。1951年、1952年和1953年其三个财年军费支出总和高达1513亿美元,而朝鲜战争仅花掉其中的14%左右,即大约200亿美元。其余绝大部分用于:对外军事援助所需;帮助独裁政权反对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缔结军事同盟,创建海外军事基地;在欧洲和亚洲部署重兵;大力开发各种新式武器,尤其是核武器,加剧军备竞赛;等等。
  除此之外,美国还借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大力强化战略重点——欧洲盟国的防卫实力。显而易见,美国是在利用朝鲜战争制造国际紧张局势,确立整个冷战时期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的军事基础。
  最后,应当看到朝鲜战争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影响以及在此次战争期间美国对外政策造成的深远影响。
  朝鲜战争刚一爆发,华盛顿当局马上从美苏争霸的角度出发,推测共产党集团在朝鲜半岛扩张,如果不予以遏制,那么势必将扩大到远东其他地方,威胁所谓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干涉朝鲜战争是基于对共产党扩张的判断。当越南出现类似情况时,美国毫不犹豫地再一次卷入其中,结果在越南战场消耗十几年之后以惨败收场。由于在朝鲜半岛基本维持了战前状态,使美国领导人误以为这个错误的推测是正确的,误以为在阻遏共产党集团扩张的同时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利益。于是,这个错误的判断导致后来美国深陷越南泥沼而不能自拔,并对美国在战后世界的地位及其国民心态等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这种结局无疑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已经决定了。
  “国际化”的朝鲜战争不仅没有解决朝鲜民族统一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立,尤其影响到南北双方对美国人的重新认识。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不惜与韩国独裁政权结为盟友,不断促进韩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亦经常强化自身在韩国的军事存在。美韩表现出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极端敌对政策,造成朝鲜半岛在冷战期间经常出现紧张局面,美朝关系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之中,以至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半岛爆发较为严重的危机。即便冷战结束,美国也没有调整对朝鲜的政策,更没有创造机会以积极主动地改善美朝关系。

                    朝鲜战争的国际史意义

                        金东吉

   朝鲜战争的爆发意味着两大阵营对立的最前线从欧洲转移到了亚洲。相当部分学者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的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得不推迟实施以经济重建为中心的政策,祖国统一的进程也被迫拖延。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的1950年7月初决定在与朝鲜接壤的东北地区成立东北边防军,开始为在必要时刻介入朝鲜战争做准备。
  大量美军也从7月初开始利用联合国军的名义投入朝鲜战场,与朝鲜军队之间的战斗非常激烈,但投入朝鲜战争的史密斯部队一战即溃。本来美国认为只要美军一出现,朝鲜军队就会惊慌而逃,结果美军反而接连战败,这不仅使美国、也使美国军事保护下的西欧各国十分惊讶,大大降低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士气。
  到1950年8月初,朝鲜军队占领了除韩国东南部和釜山之外的所有地区。8月27日,斯大林在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Clement Gottald)的电报中,表明他对朝鲜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局势变化非常满意。他认为朝鲜战争使“美国的视线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为我们加强欧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时间”。实际上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斯大林督促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中工业最发达的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增加武器生产,大力增强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力量。
  朝鲜战争为在欧洲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苏联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布了用数百亿美元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也动摇了经济同样困难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的立场,苏联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不得不从榨取转变为援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陷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全方位对决的态势。这一阶段,美国的战略构想具体体现在1950年4月NSC-68号文件上。
  正好在此时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的迅速介入,使注意力和资源大量集中到亚洲,这非常符合苏联的全球安全战略。
  1950年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作战成功之后,朝鲜战争局势发生急剧变化,9月28日“联合国军”收复汉城,10月1日韩国军队突破“三八线”向北挺进,接着“联合国军”也大举北进,之后10月中旬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主要成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苏联只是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和空中掩护。中国介入朝鲜战争进一步强化了中苏同盟体制,也使中美之间的敌对情绪达到高潮。中国军队经过五次战役,到1951年3月末,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
  朝鲜战争的结果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状况一直未能解决,长期处于临时休战状态。战争也造成朝鲜半岛300万普通民众丧生,上千万亲属离散,也带来了南北之间无法消除的相互敌视心理,至今朝鲜半岛仍是世界军事上最紧张的地区。
  对中国而言,部分学者认为,朝鲜战争使中国错过了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使蒋介石政权得到获取救援的机会。另外,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提供战争所需物资,利用这一机会奠定了经济飞跃发展的基础。朝鲜战争也进一步加强了美日关系,结果缔结了《美日安保条约》,1953年又缔结了《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终于在亚洲成立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美日、美韩安保体制。
  朝鲜战争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导致中朝同盟和苏朝同盟成立并与美日和美韩同盟相抗衡,东北亚的这种局势在冷战期间一直持续下来。同时,朝鲜战争也加强了中苏同盟以及中国对苏联的安全依赖程度。自1970年代初起,虽然中美对话开始,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朝鲜战争仍然是东亚地区造成1950年代至1970年代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冷战秩序的决定性因素。

                 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朴键一

   1950年6月25日,二战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半岛内战,把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炸死炸伤许多中国边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虽然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举,仍果断地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令其同年10月跨过鸭绿江,履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光荣使命。同时,在中国国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举国上下支援朝鲜前线的“抗美援朝运动”。
  由上百万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辱使命,前赴后继,与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通过部署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击退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将战线牢牢地固定在了北纬38度线附近。最终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以自己宝贵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歼灭了以美国为首的数十万“联合国军”,胜利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1953年10月,美国与韩国订立《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将数十万美军留在韩国境内,虎视眈眈地威胁着朝鲜半岛的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数百公里的军事分界线,帮助朝鲜政府和人民开始进行战后恢复建设。1953年11月,中国与朝鲜签订政府间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决定无偿地将中方从战争开始至1953年末援助的全部物资和费用赠送给朝方,并在三年内对朝方无偿提供时值人民币8万亿元的煤炭、布匹、棉花、粮食、建筑器材、交通器材等生产建设物资和大量的生活日用品。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的呼吁,于1958年10月从朝鲜撤出了最后一批部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辉煌胜利,也是全国人民掀起的“抗美援朝运动”的伟大胜利。朝鲜战争及其结果以铁的事实证明,新中国再也不是过去软弱无能的旧中国。为了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不畏任何强暴,言行必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是一句空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不仅为保卫东亚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且大大改善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主持公道的正义形象,也为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有力保证。
  正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新中国与邻国缅甸在相互尊重主权、公正合理的基础上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开始了同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进程。朝鲜停战后,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了195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朝鲜半岛和平与印度支那问题的高级政治会议,为最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尤其是,1955年中国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支持,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朝鲜战争是新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投入的第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军队与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全面交锋,大大地锻炼了自己。毫无疑问,后来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建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于1962年对印度进行的边界自卫反击战、1969年对苏联进行的珍宝岛战役,以及1979年对越南进行的自卫反击战,都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夺取现代化大规模局部战争的自信心和宝贵经验。同时,1961年7月中国与朝鲜签订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对于防止朝鲜半岛重燃战火、维护朝鲜半岛与东亚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从对抗转向和解合作、实现和平统一的历史大趋势。但是,从严格的军事意义上讲,朝鲜战争只是停战而已,还远没有结束。最近几年来,朝鲜半岛北南关系的阴晴变化、美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莫测变幻,尤其是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扑朔迷离,不时地提醒人们朝鲜半岛随时有可能狼烟再起,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大国重新卷入其中。因此,中国坚持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原则立场,按照事情的原委和是非曲直处理朝鲜半岛问题,既出自对朝鲜半岛问题的长期冷静观察与判断,也考虑到了朝鲜半岛局势对整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

                    朝鲜战争背后的美苏推手

                       张小明

    朝鲜半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以及大国斗争的重要舞台。因此在历史上,有关大国在朝鲜半岛或者因为朝鲜半岛多次发生战争。其中,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离今天最近的、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一次严重的武装冲突,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皆以不同方式卷入其中,使得它成为冷战时期第一场国际“热战”,其影响极其重大和深远。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凌晨突然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越过“三八线”并向南方挺进。美国政府虽然对这场战事的发生始料未及,但是作出了相当迅速与强烈的反应。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陆、海、空三军全力支持韩国李承晚部队并直接参战,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组织以美军为主体、由16个国家派兵参加的“联合国军”,使美国的武装干涉披上合法外衣。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将军率领“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随后把战争扩大到“三八线”以北地区,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
  苏联领导人则似乎对美国的迅速反应和战局的快速逆转始料不及。当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把朝鲜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的时候,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竟然缺席会议,从而导致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在1950年6月25日到7月7日间顺利通过谴责朝鲜、援助韩国、授权美国组建和领导“联合国军”的多项决议。苏联虽然给朝鲜人民军提供装备和指导,但是不愿意成为战争的当事方和采取军事干涉行动。当朝鲜人民军向“三八线”以南挺进的时候,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军事顾问,后来又应朝鲜领导人的请求,派遣苏联军事顾问以《真理报》记者的身份到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并且要求保证苏联顾问不成为敌人的俘虏。
  如上所述,美苏两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是很不相同的,美国在战争爆发后迅速作出出兵干涉的决定,而苏联则避免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在朝鲜战争转入拉锯战的阶段之后,美国和苏联都采取积极态度,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途径。1951年6月,美国国务院顾问、著名“苏联通”乔治·凯南与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举行秘密会晤,原则上达成了举行朝鲜停战谈判的谅解。经过有关各方的协商,由中朝为一方,“联合国军”为另外一方的朝鲜停战谈判于1951年7月10日正式开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
  如果当年美国和苏联都采取直接出兵干涉的措施,那么朝鲜战争就很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但这只是假设而已,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60年后回首朝鲜战争

                          怀 畅 

  1950年6月25日,对整个东亚地区影响深远的朝鲜战争爆发了。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赴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一个时代的呐喊。作为新中国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就像新中国出生时的一场洗礼,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蛰伏已久的民族力量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凝聚、得到爆发,关于这场战争的回忆也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推力。
  抗美援朝:不容质疑的正义性
  朝鲜战争本是一场国内战争,不管南北双方谁开了第一枪,都属于朝鲜的内政,然而朝鲜战争爆发两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已命令美军投入朝鲜战争,并派遣第七舰队控制台湾海峡,从此这场战争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美国海军开进台湾,并控制台湾海峡更是直接打断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进程,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0年11月28日,中国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美国借口朝鲜战争而侵略我国领土台湾的行径批驳道:“各位代表先生,能不能设想,因为西班牙内战,意大利就有权占领法国的科西嘉?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战,英国就有权利占领美国的佛罗里达?这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设想的。”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迅速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推进,当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我们的国境时,中国的国家安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自由,中国只好不顾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毅然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史中,有许许多多朝鲜志士的身影。来自朝鲜的音乐家郑律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崔庸健曾经与叶剑英元帅一起参加广州起义;武亭曾经与朱德元帅并肩战斗,他参与了红军炮兵的创建,被称为“红军炮兵之父”;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李红光支队曾经在东北战场上让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在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中,借道朝鲜运送伤员和物资成为了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
  作为朝鲜人民的长期革命战友,当朝鲜人民同外来侵略者与干涉者进行斗争的时候,中国对朝鲜表示支持并提供援助无疑是合乎逻辑、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场战争中,中朝军队所面临的对手号称“联合国军”,但从中国的角度而言,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保卫自身领土完整和安全,支援革命邻邦反对外国侵略和干涉的正义战争。
  国家威慑从此建立
  战略威慑包含三个因素:实力、决心和让别人知道。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具备危机升级的能力是建立其国家威慑的必要条件。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尽管中国政府一再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美国传达信息:中国不会对美军越过“三八线”的动向坐视不管,但是美军却完全不在乎中国发出的声音。
  在当时的美国看来,刚刚摆脱国内战乱的新中国无疑还不具备成为自己对手的资格。但中国出兵朝鲜之后,一切就变了。中国身经百战的革命军队用两次战役就将战线重新推进到“三八线”附近,让美军遭遇了二战之后最大的败绩,这让世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实力;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中国也不会坐视友邦沦陷,这让世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决心;在长期国内革命中积蓄的民族力量、民族精神终于通过朝鲜战争被世人所知。中国的国家威慑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打出来的,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地位也无不以此为滥觞。
  普通士兵创造了历史
  作家魏巍通过自己亲眼目睹的事实写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称号,从此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正是这群最可爱的人,他们靠着几块缴获的方糖就能一夜急行军145华里;正是这些普通的战士,能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光着膀子坚守阵地;正是他们从鸭绿江一直打过“三八线”,扭转了战局,创造了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
  60年过去了,朝鲜半岛三千里锦绣河山仍然盛开着紫红色的金达莱,这些弱小但美丽的小花正像60年前牺牲在朝鲜的十几万中国将士,用他们怒放的生命映红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60年后的反思
  在本期特别策划中,专家们通过自己的学术视野向我们全面展现了这场冷战中的“热战”的全球影响:这场战争造成了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和东亚地区“热战”不断,但却使不再发生大规模战争成为中美两国的共识,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更加明白彼此的战略底线。从这一意义上说,朝鲜战争无疑是以地区“热战”的形式减少了全球“热战”发生的几率,从而巩固并维持了全球的冷战,使全球冷战格局稳定下来并发展成熟。
  60年一甲子。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作为这场战争的参战方、停战协议的签字方与朝鲜半岛的近邻,中国无疑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统一的朝鲜半岛。

 链接:二战后朝鲜半岛大事记

  1945年8月,美苏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从南北两端开进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并逐渐切断“三八线”两端联系。
  1948年8月15日,根据“单独选举”方案,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李承晚任总统。
  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金日成任国家元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已命令美军投入朝鲜战争,并派遣第七舰队控制台湾海峡。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10月美军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进行抗美援朝。
  1950年11月7日—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发起入朝参战的第二次战役,收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并将战线推至“三八线”两侧,从而一举扭转朝鲜战局。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后移至板门店)举行。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1953年10月1日,《韩美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正式签署。
  1961年7月6日,《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北京签订。
  1968年1月23日,朝鲜扣押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引发“普韦布洛号”危机。
  1972年7月4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北南对话开始。
  1988年12月6日,朝鲜及美国驻华使馆官员在北京举行首次外交会晤。
  1990年9月5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总理在汉城举行首次高级会谈。
  1990年12月10日,《苏联与韩国关系总原则宣言》在莫斯科签署。
  1991年9月17日,朝鲜、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1991年12月13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签署《关于北南和解、互不侵犯与合作交流协议书》。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建交。
  1993年3月12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就核调查问题发表备忘录,6月宣布延缓退约。
  1994年7月8日,朝鲜国家主席、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逝世。
  1994年10月21日,朝美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
  1997年12月9—10日,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2000年6月13—15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平壤举行历史性会晤,双方签署《北南共同宣言》。金正日和金大中双双获得该年诺贝尔和平奖。
  2003年1月10日,朝鲜正式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首次核武器试验。
  2007年10月4日,朝鲜国家领袖金正日在平壤会晤韩国总统卢武铉,并签署《北南关系发展和平繁荣的宣言》。
  2010年3月26日,“天安”舰沉没事件发生,朝鲜半岛形势再度紧张。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怀畅、褚国飞、张小溪、赵柯

    1. 志愿军首次陆空联合作战的周密部署与实施
    2. 美国、中国与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问题
    3. 望海楼:朝鲜战争为何不该忘却
    4. 论朝鲜战争的起源与中国参战
    5. 朝鲜战争与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6. 朝鲜战争中交战各方损失了多少兵力?
    7.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8. 楚 云:朝鲜战争后的另一幕“战争”
    9. 戴旭:朝鲜战争给现代政治的启示
    10. 《1950-1953朝鲜战争备忘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