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在中央号召下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因前线伤病员较多,部队医疗技术力量不足,卫生部、抗美援朝总会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先后发出指示和通知,动员全国各省市医技人员赴前线服务。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地医药卫生界率先组织了志愿医疗队、手术队、公共卫生队和防疫队赴朝服务。南京紧随其后,组建了规模较大的志愿医疗团。截至1951年10月统计,全国各省市赴朝医疗队达50余个。[1]到停战时止,全国先后有六千多名医务人员参加医疗队。[2]南京志愿医疗团与其他省市医疗队一起,在东北及朝鲜前线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投身艰苦的医疗环境,积极救治志愿军伤病员,协助野战医院进行正规化建设,为抗美援朝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学界对抗美援朝运动在宏观研究领域的成果较为丰硕,而对个案研究却极为薄弱。本文以江苏南京志愿医疗团为中心,对其组织、运作及活动略作考察。
一、 南京志愿医疗团的组织及其运作
1950年11月4日,南京市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组织了“南京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南京抗美援朝分会”),领导各界群众深入开展援朝运动,并采用座谈、文艺、报刊、声像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宣传。12月初,以广大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反侮辱反诽谤运动,控诉美帝国主义的罪行,批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
南京医药卫生界在抗美援朝宣传的影响下,于11月中旬成立了南京市医药卫生界抗美援朝委员会。12月10日,南京市医务工会成立。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成立大会上阐述了抗美援朝的目的和任务,指出“组织志愿手术队、医疗队到东北去,这是一切抗美援朝最需要行动的表现”。他呼吁医药卫生界“答应这个要求,踊跃的到东北去,发挥团结力量”,组织志愿手术队、医疗队,以及“研究如何采取速成的方法培养新的医药人员”。[3]随后第三野战军卫生部长李振湘向南京市医务人员作报告,明确了抗美援朝中救死扶伤的光荣任务。这次动员报告使许多医务人员“澄清了崇美、亲美、恐美思想,对国际形势有了正确的认识”,纷纷表态要“积极投入抗美援朝运动”。[4]最后,大会通过了南京市医务工会抗美援朝宣言,号召全市医务人员行动起来,组织志愿手术队及医疗队等支援前线。12月14日,南京市医药卫生界抗美援朝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决定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以下简称“医疗团”)。
经过宣传动员,南京市医务人员积极性空前高涨,争相报名参加。其中不乏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如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蔡翘(生理学家)、南京大学医院院长姜泗长(耳鼻喉科专家)、私立鼓楼医院院长陈祖荫(胸部外科专家)、华东军区医院(原中央医院)副院长王畏三、南京市立医院院长许同庆及副院长董健、南京市医务工会主席吴在东(病理学家)等。[5]首批申请参加者有1605人,占南京市医药卫生人员的半数以上。[6]第一批至第五批申请者共有2138人,占全市医药卫生人员总数的71%,[7]主要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华东军区医院、市立医院及鼓楼医院等28个单位。另外,还有少数私人医生报名参加。[8]经过各单位逐级审查,首批批准263人。12月30日,南京志愿医疗团正式成立,团长为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主任许殿乙,副团长为宁市卫生局副局长朱潮。医疗团设团部及秘书室,陈学义为秘书长。全体团员经过体格检查、预防接种和一个月的政治及业务训练后,编成6个手术队、5个医疗队(内含1个精神病队)、1个防疫队、1个血库队,每队10~30人不等。[9]
1951年1月30日,首批医疗团团员开赴前线。2月2日,到达志愿军长春第一医院管理局(以下简称“长春第一医管局”)。所属各队被分到吉林和辽宁两省铁路沿线地、市的陆军医院,任务是配合诊治自朝鲜前线转运回来的志愿军伤病员。各队于2月10日左右分别到达长春、敦化、吉林、锦西、兴城、榆树、锦州、四平、蛟河九个野战医院[10]。2月15日左右,各队正式开始工作。
医疗团到达东北后,团部设在长春第一医管局内,以便于各方面联系,检查和领导各队工作。团部负责人根据需要不时分别到各队或与分医管局共同召开队长会议,以解决各项问题。医疗团还出版了内部刊物《医务战线》,以“传达消息,指导工作及进行教育”[9]。
医疗团各队任务及服务地点由长春第一医管局统一安排,主要任务有医疗救护、驻地防疫、建章立制、业务培训等。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以抢救治疗为主,第三批和第四批以教学培训、解决师资为主,但并不严格。首批团员在“工作期间,因医管局开办卫生学校,即由各队抽调十人参加专职教学工作”[11]。服务地点根据实际需要由医管局具体安排。据档案表明,医疗团所属各队主要在吉林、辽宁等野战医院进行服务。[10]1951年8月,第二批曾被抽调4人赴朝鲜某空军基地服务。从第三批开始,医疗团专门组织了一个赴朝医疗队(组),先后有五个队(组)到达朝鲜阳德郡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二分部基地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