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蹲守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两年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告诉我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虽病重在身,但依然十分关心地震观测事业的一些故事;我与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到唐山大地震受灾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留下了很多照片;14年后的1990年,我又到各地地震台进行了采访,知道了地震台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我潸然泪下,至今难忘。
周总理亲自过问地震监测工作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也是地震活跃的10年,华北地区接连发生强烈地震,继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1967年河间发生6.3级强烈地震,紧接着北京附近的海坨山又发生5.5级地震……面对这些地震,周总理十分关注,亲自过问,作出许多很有见地的指示。
1966年3月,在人口稠密的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研究者再也按捺不住强烈的使命感,纷纷走出研究室,奔赴现场,在帐篷里开始了地震预报的艰苦探索工作。
唐山大地震后,我采访了后来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张国民。他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成为该校地震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作为研究生赶赴邢台,他说,在地震现场目睹的一切,使我终生难忘。村庄被夷为平地,尘烟弥漫,村边的瓦砾堆下掩埋着死难者的尸体,幸存的乡亲们蜷缩在风雪中,目光中充满了悲伤和期待。“你们要是地震前给大家打个招呼就好了!”考察队每到一地,乡亲们都提出这样的要求。
邢台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周总理听取了震情汇报。会上,周总理多次提出要搞地震预报的问题。有人在会上说:“这个问题比较难,国际上还没有解决。”“国际上还没有解决,我们就不能解决吗?!”周总理说道。
邢台地震期间,周总理先后三次奔赴邢台灾区。1966年3月11日,周总理考察了地震现场,他在抗震指挥部对大家说:“看了县志,1200年以前,在这里已有过大地震,我们的祖先,只给我们留下了记录,没有留下经验。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还可以只留下记录吗?不能!必须从中得到经验……”又说:“这次地震给予我们很多考察地震的条件,要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条件”。
4月11日,周总理针对地震预防问题说:“有关研究地震自然现象的各种科学机关,必须加强研究,包括地球物理、地质、大地测量等学科。要求已经在灾区进行地震研究的科技人员,对地震的形成、发展趋势等问题要尽量总结经验,寻找规律。”
4月17日,周总理在邢台灾区现场,鼓励在场的科技人员说:“你们青年同志要大胆设想,才能有所发现,有创造性,但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地震规律不是几天就可以认识的、掌握的。”他还说:“对外国资料和历史资料要看,但是,只能做参考。对外国资料也要一分为二地对待,汲取其精华。”“希望转告科学工作队伍,研究出大地震发生的规律来……这在外国人也从未解决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解决吗?!我们应当发扬独创精神来努力突破科学难题,向地球开战。”
有一次,周总理来到地震考察队的帐篷里听取汇报,他对在场的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的同学们说:“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够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你是制图员吗?”周总理见张国民面前有许多地震图,问道。
“他是研究生!”旁边有人插话说。
“哦,你还是研究生呢!你研究出什么东西来没有?”
“没有,没有。”张国民连声说。
“密集—平静—大地震。我们对邢台主震的考察和强余震的监视中,发现地震活动有这种情况。”在场的地震专家朱传镇等人说。
他们在内部较为成功地试报过一次破坏性余震,初次尝试的小胜利,使他们非常兴奋,有人觉得似乎地震预报并不难。周总理在听汇报时,察觉到这种情绪,说:“青年人要大胆设想,但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大地震前,小地震频度增高是一个现象。是不是一条规律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1967年3月27日,河北省河间发生6.3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周总理提出:“要密切注视京津地区的地震动向”。后来又多次提出“京津地区地震预测预报是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