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
发布时间: 2010-12-24    作者:胡松涛    来源:国史网 2010-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东风,西风

  民谚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中林黛玉引用过这句话。毛泽东一眼看见了,记住了,引用了,又发挥了。

  19561115日,毛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呢,不是阳风阳火压倒阴风阴火,就是阴风阴火压倒阳风阳火。”(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1)

  195771日,毛泽东在《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中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35)

  开始,毛泽东并没有说明谁是“东风”谁是“西风”。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东,为上,紫气东来嘛。而人死了,才叫归西。东,总是比西好的。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东方大国,而当时的西方是帝国主义阵营,称之为“西方敌对势力”。

  195711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谈话就说得更明确了,他在列举社会主义阵营的人口已经超过资本主义阵营之后,说:“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

  第二天,毛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认为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势力对于资本主义的力量占了绝对的优势。”

  后来,中苏论战,苏共中央指责中共说:“中国同志不是采取表现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口号的阶级的、国际主义的态度,而是顽固地宣传没有阶级内容的‘东风压倒西风’的口号。”

  在苏联人看来,东风、西风,都是自然的风,东风怎么必然压倒西风呢?风中怎么会有阶级内容呢?

  纸老虎

  《坚瓠集》说:“纸牌能耗人财,故呼纸老虎。”此“纸老虎”与毛泽东所说“纸老虎”无关。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闻一多1928年在《唐诗杂论·杜甫》中说:“功名的纸老虎如今被他戳穿了。果然,他想,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人才,是功名所不容的。”

  张恨水24岁时在芜湖《皖江报》当总编辑,兼编副刊。他说,那时用剪刀得来的材料比用笔写的多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总编辑,那是个纸老虎。

  显然,“纸老虎”一词,不是毛泽东的发明。但是,是毛泽东赋予它崭新的含义,并将这个词推向英语世界。

  1946年,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是纸老虎。(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95)

  “文革”中广为流行的《毛主席语录》,33个分类之第6块就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纸老虎”的论断,也成了日后中苏论战的一个焦点。1963714日,苏共中央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中说:“中国同志显然对热核战争的全部危险性估计不足。他们断言‘原子弹是纸老虎’,它‘并不可怕’。他们说,主要是尽快消灭帝国主义,至于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损伤来达到这一点,似乎是次要问题……显然那些把热核武器称为‘纸老虎’的人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武器的破坏力。”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说道:毛泽东还有另一个很有名的口号“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我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他竟把美帝国主义当作纸老虎,而实际上它是一只危险的猛兽。

  “纸老虎”之说,美国人当然很关注。1970年,中美握手,毛泽东对基辛格说:“我发明了一个英语词汇,纸老虎papertiger。”基辛格接过话头说:“纸老虎,对了,那是指我们。”

   本文摘自《2009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出版社20101月版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