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贵阳创建文明城市纪实
发布时间: 2010-06-24    作者:罗旭 柳路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循环经济蓬勃发展

  “三废榨干吃尽,实现绿色发展。”6月13日,在息烽县磷复肥基地——开磷集团公司的生产厂区,记者多次看到这样的标语。

  息烽磷复肥基地是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工业余热被用来发电,过去一年累计发电量达到2.7亿度;废气被用来生产液化天然气,为贵阳市公交车提供了廉价清洁能源;废渣被用来生产磷石膏砖,为贵阳市危房改造用砖提供了保障;成立花卉养殖基地,富含氮、磷成分的废水被用来养花,培育的玫瑰、百合、马蹄莲在当地热销……在这片工业“三废”产出巨大的重化工厂厂区,青山绿水,百花盛开,让人恍惚中不知身在何处。

  早在2002年5月,贵阳市就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确定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并开始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为什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的贵阳,会成为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关键是贵阳有比其他地方更为迫切的需求和愿望。”李军介绍,贵阳市产业结构具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废弃物多的特点。2002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将寻求高效低耗发展的目光转向了世界新兴的循环经济,让贵阳市经济转型全面提速。

  8年来,贵阳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市情启动了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项目。如清镇煤化工示范基地、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修文医药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等。

  这些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并且边规划、边准备、边实施,做到了滚动发展。2009年,贵阳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36%和3.64%,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李军指出:“一个一个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让贵阳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也进一步坚定了贵阳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市的步伐。”

  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戴维居住生活的金阳区,是贵阳市自2000年以后开发建设的新城区。这片城区以园林式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特色,有45%以上的绿化面积,路网畅通,规划科学,城市功能更为合理、完善和人性化。

  “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的人居环境,高水平、科学化的管理。”袁周表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贵阳坚持严格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生态文明城市,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规划框架下,贵阳大力加强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贵阳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体现在交通落后。近年来,贵阳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多修路、快修路、修好路,千方百计加快建设“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的“行路难”问题。

  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贵阳的城市管理上了新台阶。建成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110”接处警、道路交通管理、城市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资源共享、统一协调。开展大规模拆违工作,实现临时建筑“零审批”。下大力气开展“整脏治乱”,清退延安路、中华路占道经营百货夜市,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城市卫生状况和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善。

    1. 城市经济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治理的历史考察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迅速解决
    4. 徐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迅速解决
    5. 国务院关于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6. 革新与再造: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相关问题纵横论
    7.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8. 社会资本投资与城市反贫困
    9. 防治PM2.5的思考和建议
    10. 防治PM2.5的中国对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