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中原大地热流涌动!
继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10月底落户郑州之后,11月12日,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盘。这是国内首家,辐射中部六省和山东、浙江两省,周边省份投资者纷至沓来。
同日,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开幕,上演一场300多个项目、千亿元资金的资本盛宴。
今年以来,河南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大项目、大投资让人啧啧惊叹!前三季度,河南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居中部六省首位。招商引资对于全省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达到1/4。
河南正全力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经过精心构架,合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魅力初现,成为中原崛起新亮点。
崛起之源在承续——
历届省委探索,亿万人民热望,中原崛起再聚力
中原崛起,是亿万河南人民的梦想和热望。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为之不懈努力,持续探索,付出了智慧与汗水,播种下信心和渴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团结奋进、振兴河南”,提出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高一低”发展目标,并初步形成了“中原崛起”的思想,提出“加快中原的振兴和崛起”,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河南省委进一步确立了“中原崛起”发展战略,并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写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的大势,河南要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没有强劲有效的大载体不行,没有敢作敢为的大手笔不行,没有高瞻远瞩的大思路不行。中原崛起是河南发展总的战略,但“中原”和“中原崛起”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从行政区划角度讲中原是什么概念?从区域经济角度讲中原又是什么概念?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刨根问底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的,辐射范围最大在350公里左右。郑州到上海的直线距离800多公里,到北京的距离近700公里,到深圳的距离1000多公里。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海西等经济区相去甚远,只能选择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院等单位的50多名专家学者,采用断裂点法等先进手段,对中原地区深入研究发现,无论从地理空间、历史渊源、文化联系方面,还是从经济协作、发展态势方面来考量,中原经济区都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持续、延伸和拓展。
再看中国经济地图,国家东中西协调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展开,四大经济板块竞相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已逾5年,这一广阔区域内经济分工与协作仍需进一步明晰,以形成联手崛起的强大合力。GDP总量、粮食生产、工业增加值等数据连年位居中部前列,发展呈现出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今日的河南,已具备了带动和支撑中国腹地隆起的实力与条件。中原经济区恰恰能将全国区域发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中原放在中国的位置看,意义更为特殊: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9年,河南省GDP总量占全国的6.1%,全国排名第五;从人均GDP来看,河南在全国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均属中等水平,河南全国排名第十五位,中国世界排名第九十六位。从历史传统、人口构成和产业发展来看,河南也有鲜明的“中国印记”。
一系列对比数据表明,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尽管河南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仍是河南发展中的4道难题。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为中国解决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样本,中原儿女更迫切渴望能在即将到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担当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