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由于局势需要,中共最高领导层决定“炮轰金门”。同样出于战略考虑,共和国最高统帅部不希望看到美国人在炮火中丧生。这个难题最后是谁用怎样的方式解决了呢?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厦门前线,万炮齐发。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在解放军的远程火炮的射程内。小小的金门岛,不到1小时就落下3万发炮弹,密集程度令人咋舌,蒋军官兵被炸得到处乱窜。巧的是,金门的蒋军指挥官胡琏和美国总顾问正要走出地下指挥所时,炮声响了,如果早5分钟,他们就死定了。
金门炮战是12时打响的,可奇怪的是开战前几小时,一家报纸就刊发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这张报纸就是远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怎会在一张海外报纸上曝光呢?
不仅如此,10月6日,北京突然发表了国防部文告(即《告台湾同胞书》),作出停火7天的决定。而《南洋商报》对此事件的专讯早在10月5日就见诸报端。
是谁从中国最高层一而再地获得了机密?泄密的前前后后又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来的绝密电话
1958年7月的一天,正在基层考察工作的福建省委书记、原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接到通知赶回福州。
“是叶飞同志吗?”电话那端是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由你负责指挥”。
当时福州军区的新任司令员是韩先楚,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理应由军区司令员指挥,叶飞疑惑不解,便追问:“到底是不是中央决定要我指挥的?”
“是中央决定。”王尚荣回答。
“是不是毛主席的决定?”叶飞刨根问底。
再次得到肯定回答后,叶飞接受了命令。
炮击金门的重大决策,是1958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决定的。此前,美国的“放蒋介石出笼”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在美国的怂恿与指使下,台湾不断增兵金门,袭击骚扰我沿海地区。当时中东突发事件,局势骤然紧张,蒋介石集团企图乘机扩大事态,于7月17日宣布所属部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金门、马祖、台湾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军事演习,又加强空军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与袭击准备……对台湾的猖狂活动小示惩罚,这就是炮击金门决策的由来。
叶飞受命后,进行了一个月的准备工作。迅速集结炮兵,对炮击的所有目标都进行了现场交叉测量、观察,并标存在作战地图上,还部署了空军、海军、炮兵的共同作战方案。就在准备就绪时,8月20日北京急电召叶飞去北戴河。
翌日下午叶飞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在座的还有彭老总、林彪、王尚荣。
叶飞的汇报刚完,毛主席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当时美国顾问配备到蒋军的营一级,主席这一问,叶飞为难了:“那是打得到的呀!”
沉默了十几分钟,毛主席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
“主席,那无法避免!”叶飞的回答很干脆。
在毛主席作进一步考虑时,林彪琢磨主席的意图,出了一个主意:让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
事后,据叶飞说,主席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命令叶飞按原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直接指挥。
后来,炮击金门是叶飞在北戴河指挥的,专线电话直接架在叶飞的房里。参与并了解这一机密的范围局限在中央的最高层,范围极小。然而新加坡《南洋商报》又是从何而知的呢?
从罗湖桥那边来的神秘客人
1956年7月1日,位于香港与深圳间的罗湖桥上匆匆走过一个中年男子。他跨进国门,就上了中联部在那里迎候的轿车。这个人就是集作家、教授、记者于一身的曹聚仁。
1950年7月曹聚仁去香港。定居香港6年,曹聚仁曾主几家报纸的笔政,也是海外新闻界第一个回大陆的人。在三四十年代,他和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就有往来,敏感的香港新闻媒体自然注意他的行踪。曹聚仁还未成行前,种种猜测与议论就充斥于港澳报纸。为此,行前他对友人解释道:“我这回回祖国去,绝无政治上的作用,只是替新加坡《南洋商报》到大陆上作点广泛深入的采访工作,同时,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访问北京,社里派我兼任该团记者,这便是我访问祖国的重要任务。”
但就在曹聚仁返回大陆的前3天,6 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演说。曹聚仁选择的时间和这是否巧合,难免令人猜疑。
两周后,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在颐和园听鹂馆夜宴。陪客有邵力子、傅学文夫妇、张治中和陈毅。
宴会结束,泛舟昆明湖。主宾重开话题,谈及台湾时,曹聚仁就周恩来在6月28日所作《和平解放台湾》的演说,问道:“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有多少实际价值?”
周恩来回答:“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
周恩来又继续说:“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能共同商量安排的。”
邵力子是曹聚仁的恩师,6年前,曹去香港,行前就得到邵的赞同。这时,邵力子注视着曹聚仁说:“你有许多条件,又有海外地利之便,这工作要多做些。”
曹聚仁点点头。
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写成文章,发表于1958年8月14日《南洋商报》第3版。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在9月8 日刊发了曹聚仁写得更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达了周总理的国共和谈思想。文中说:“由于国共间的政治矛盾,增加了华侨中的精神负累,这一矛盾能解消,当然是国人之福。”曹聚仁还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
毛主席叫他不妨再自由些
自1956年曹聚仁首访北京后,他以能“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效力而感到欣慰。他为此奔走呼号,竭尽心力”(曹夫人邓珂云语),往返于大陆与香港之间。1955~1959 年间,每年他都回大陆两三次,在京中除遍访各界人士外,接触最多的是邵力子、陈毅与中央的高层人物,特别是他先后得到毛泽东的两次接见。
毛泽东首次接见曹聚仁是1956年10月3日下午,地点是中南海居仁堂。
那天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出席欢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大会,唯独毛泽东没有出席,在等着曹聚仁。
毛泽东与曹聚仁做了长谈。
“你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么问题,不要有顾虑,给我们指出。”毛泽东说。
曹坦率地讲了自己的观感。
事后,他告诉四弟曹艺说:“想不到,我的著作主席差不多都看过。我说我是自由主义者,我的文章也是‘有话便说,百无禁忌’的,主席认为我有些叙述比较真实,而且态度也公正,又叫我不妨再自由些。”
毛泽东又问起蒋经国在赣南的一些旧事(曹曾在蒋经国主办的《正气日报》任总编)。谈到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曹说毛泽东的功业“可与成吉思汗相比”,毛泽东谦虚地回答:“那只是作诗而已。”
一年后,曹聚仁重提此事时,具体指出毛泽东超过成吉思汗的例证就是“从蔑视蒋介石的角度转而走向容忍的路”,“在党的仇恨情绪尚未完全消逝的今日,毛氏已经冷静下来,准备和自己的政敌握手,这是中国历史又一重大转变”。海外有人认为曹的这番话并非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曹向海峡彼岸放出合作的试探性气球。
毛泽东第二次接见曹聚仁是1958年。
有关部门曾对曹聚仁进行了批评?
就是热心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曹聚仁,他从最高层得到即将炮击金门的消息,而作为《南洋商报》的记者,他抢先把这独家消息捅了出去。就在读者疑信参半时,无数炮弹射向了金门。
这就形成一起泄密事件,据说有关部门曾对曹聚仁进行了批评。
不过,另外也有不同的说法。
曹聚仁虽是高层隆重招待的贵宾,但毕竟是来自海外的党外人士,他能得到这一机密事非平常,这是其一。
炮击金门筹划之初,毛主席几番垂询叶飞:“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于是林彪建议,通过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林彪之说未被采纳,但毛主席的考虑如何解决?这是其二。
金门的炮战“属于惩罚性质”,旨在促进“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炮击不久就进入以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为主的阶段。先行示警也在情理之中。此其三。
以上三点,就不难推论出曹聚仁何以能得到天机并敢于泄密。然而,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
“美国鬼子”运来了能发射原子弹的榴弹炮。炮击金门后,吓坏了台湾当局与美国人,他们一时弄不清北京领导人的意图,以为这是解放军大举进攻台湾的序幕。美国和台湾当局匆匆进行抵御的准备。蒋经国亲往前线鼓舞士气,美国赶紧提供台湾几种新式装备:从地中海运来美国海军的“浮动船坞”,可以使补给艇在卸货时,不致被炮火击中;还提供给金门守军口径8英寸的榴弹炮,这种巨型榴弹炮口径大、射程远、能发射原子弹炮,美国空军还提供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可见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紧张了。
炮击进行了6周,金门守军已到了弹尽粮绝之境,此时如果我军发动登陆,金门唾手可得。一般认为下一步就是实行登陆,解放金门。然而,出乎意料,在国庆节后的第5天,即10月6日,北京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文告一再阐明炮轰目的是惩罚性质,要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文告声明:“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
国防部这一文告是在10月6日发表的,而《南洋商报》早在10月3 日就从香港把专讯传到新加坡,10月5日刊发在报上。专讯发表时署名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
这又是惊人之举。
郭宗羲何许人也
《南洋商报》驻香港办事处从何得到这个特大消息,郭宗羲又是何许人?这42 年前的陈年旧事,知情者极少了。但至今有人要探玄索秘。远在南洋的一些新闻界人士就对此极有兴趣。1994年3月,《中华日报》的记者几经寻觅,找到了《南洋商报》已退休多年的老报人薛残白先生。
50年代,薛老先生是《南洋商报》中外版主编。据他说,1958年8月,《南洋商报》的特派记者、名作家曹聚仁正在北京采访,而且还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接见,并与周恩来进行了长时间的访谈。薛先生肯定地说:“能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当时的商报是不会有第二人的。”
“那么,为什么这则消息发表时不署曹聚仁的名字,而是署郭宗羲呢?”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薛先生说:“我只记得那时商报驻香港办事处有个姓郭的办事人员,这位年轻人当时不是写新闻的。按我的推测这个郭宗羲是个假名,很可能是曹聚仁为了避免麻烦而用的化名。”
热情的薛先生建议:“你们还是找香港的这位郭先生再问一问吧,他一定会告诉你们真相。”几经周折,《中华日报》的记者终于找到了定居香港的73岁高龄的郭旭先生。
一问之下,真相大白。那则消息确实是曹聚仁从北京传到香港的。
郭先生说:“当年我是商报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写新闻。记得当时的确有一则大新闻,是曹聚仁从大陆把稿传到香港,再由我传到新加坡的。”
郭旭说:“郭宗羲这个名字还是当年商报的总编辑李微尘起的(李微尘后任新加坡外交部部长)。如果问商报是不是有个驻港记者叫郭宗羲,那当然是没有啦。”
郭旭还说:“据我推测,毛、周为什么肯将这么机密的消息告诉无党无派的曹聚仁呢?这恐怕是中共方面有意让曹聚仁以‘第三势力’的身份,出一把力,以促成国共两党的秘密和谈……”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那是给蒋介石看的这里还有重要佐证。
在曹聚仁发了专讯的一周后,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致函周恩来,谈起曹聚仁:“曹聚仁到,冷他几天,不要立即谈。我是否见,待酌。”毛泽东冷落曹聚仁,并非是因为过早发了停止炮击的消息,而是给蒋介石看的。
这也同样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毛泽东在《再告台湾同胞书稿》中,曾提到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领导人了。7天为期,6日开始。你们看见10月5日的南洋商报吗? 此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政策早定,坚决实行,有什么诡计,有什么大打呢?”这份《再告台湾同胞书稿》,原定10月13日发表,毛泽东临时改变了主意,没有发表。10月13日发表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从前述未发表的稿中看出,毛泽东称赞曹聚仁有“新闻观点”,并说“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如此看来,金门炮战的两次提早曝光,原来都与曹聚仁有关。世事悠悠,曹聚仁已在1972年离世,但他当年为祖国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历史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