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际安全
金门炮战提早曝光内幕
发布时间: 2014-03-12    作者:陈 凤 尤    来源:环球军事 2013-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55年前,由于局势需要,中共最高领导层决定“炮轰金门”。同样出于战略考虑,共和国最高统帅部不希望看到美国人在炮火中丧生。这个难题最后是谁用怎样的方式解决了呢?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厦门前线,万炮齐发。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在解放军的远程火炮的射程内。小小的金门岛,不到1小时就落下3万发炮弹,密集程度令人咋舌,蒋军官兵被炸得到处乱窜。巧的是,金门的蒋军指挥官胡琏和美国总顾问正要走出地下指挥所时,炮声响了,如果早5分钟,他们就死定了。

  金门炮战是12时打响的,可奇怪的是开战前几小时,一家报纸就刊发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这张报纸就是远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怎会在一张海外报纸上曝光呢?

  不仅如此,10月6日,北京突然发表了国防部文告(即《告台湾同胞书》),作出停火7天的决定。而《南洋商报》对此事件的专讯早在10月5日就见诸报端。

  是谁从中国最高层一而再地获得了机密?泄密的前前后后又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来的绝密电话

  1958年7月的一天,正在基层考察工作的福建省委书记、原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接到通知赶回福州。

  “是叶飞同志吗?”电话那端是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由你负责指挥”。

  当时福州军区的新任司令员是韩先楚,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理应由军区司令员指挥,叶飞疑惑不解,便追问:“到底是不是中央决定要我指挥的?”

  “是中央决定。”王尚荣回答。

  “是不是毛主席的决定?”叶飞刨根问底。

  再次得到肯定回答后,叶飞接受了命令。

  炮击金门的重大决策,是1958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决定的。此前,美国的“放蒋介石出笼”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在美国的怂恿与指使下,台湾不断增兵金门,袭击骚扰我沿海地区。当时中东突发事件,局势骤然紧张,蒋介石集团企图乘机扩大事态,于7月17日宣布所属部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金门、马祖、台湾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军事演习,又加强空军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与袭击准备……对台湾的猖狂活动小示惩罚,这就是炮击金门决策的由来。

  叶飞受命后,进行了一个月的准备工作。迅速集结炮兵,对炮击的所有目标都进行了现场交叉测量、观察,并标存在作战地图上,还部署了空军、海军、炮兵的共同作战方案。就在准备就绪时,8月20日北京急电召叶飞去北戴河。

  翌日下午叶飞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在座的还有彭老总、林彪、王尚荣。

  叶飞的汇报刚完,毛主席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当时美国顾问配备到蒋军的营一级,主席这一问,叶飞为难了:“那是打得到的呀!”

  沉默了十几分钟,毛主席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

  “主席,那无法避免!”叶飞的回答很干脆。

  在毛主席作进一步考虑时,林彪琢磨主席的意图,出了一个主意:让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

  事后,据叶飞说,主席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命令叶飞按原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直接指挥。

  后来,炮击金门是叶飞在北戴河指挥的,专线电话直接架在叶飞的房里。参与并了解这一机密的范围局限在中央的最高层,范围极小。然而新加坡《南洋商报》又是从何而知的呢?

  从罗湖桥那边来的神秘客人

  1956年7月1日,位于香港与深圳间的罗湖桥上匆匆走过一个中年男子。他跨进国门,就上了中联部在那里迎候的轿车。这个人就是集作家、教授、记者于一身的曹聚仁。

  1950年7月曹聚仁去香港。定居香港6年,曹聚仁曾主几家报纸的笔政,也是海外新闻界第一个回大陆的人。在三四十年代,他和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就有往来,敏感的香港新闻媒体自然注意他的行踪。曹聚仁还未成行前,种种猜测与议论就充斥于港澳报纸。为此,行前他对友人解释道:“我这回回祖国去,绝无政治上的作用,只是替新加坡《南洋商报》到大陆上作点广泛深入的采访工作,同时,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访问北京,社里派我兼任该团记者,这便是我访问祖国的重要任务。”

  但就在曹聚仁返回大陆的前3天,6 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演说。曹聚仁选择的时间和这是否巧合,难免令人猜疑。

  两周后,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在颐和园听鹂馆夜宴。陪客有邵力子、傅学文夫妇、张治中和陈毅。

  宴会结束,泛舟昆明湖。主宾重开话题,谈及台湾时,曹聚仁就周恩来在6月28日所作《和平解放台湾》的演说,问道:“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有多少实际价值?”

  周恩来回答:“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

  周恩来又继续说:“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能共同商量安排的。”

  邵力子是曹聚仁的恩师,6年前,曹去香港,行前就得到邵的赞同。这时,邵力子注视着曹聚仁说:“你有许多条件,又有海外地利之便,这工作要多做些。”

  曹聚仁点点头。

  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写成文章,发表于1958年8月14日《南洋商报》第3版。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在9月8 日刊发了曹聚仁写得更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达了周总理的国共和谈思想。文中说:“由于国共间的政治矛盾,增加了华侨中的精神负累,这一矛盾能解消,当然是国人之福。”曹聚仁还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

  毛主席叫他不妨再自由些

  自1956年曹聚仁首访北京后,他以能“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效力而感到欣慰。他为此奔走呼号,竭尽心力”(曹夫人邓珂云语),往返于大陆与香港之间。1955~1959 年间,每年他都回大陆两三次,在京中除遍访各界人士外,接触最多的是邵力子、陈毅与中央的高层人物,特别是他先后得到毛泽东的两次接见。

  毛泽东首次接见曹聚仁是1956年10月3日下午,地点是中南海居仁堂。

  那天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出席欢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大会,唯独毛泽东没有出席,在等着曹聚仁。

  毛泽东与曹聚仁做了长谈。

  “你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么问题,不要有顾虑,给我们指出。”毛泽东说。

  曹坦率地讲了自己的观感。

  事后,他告诉四弟曹艺说:“想不到,我的著作主席差不多都看过。我说我是自由主义者,我的文章也是‘有话便说,百无禁忌’的,主席认为我有些叙述比较真实,而且态度也公正,又叫我不妨再自由些。”

  毛泽东又问起蒋经国在赣南的一些旧事(曹曾在蒋经国主办的《正气日报》任总编)。谈到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曹说毛泽东的功业“可与成吉思汗相比”,毛泽东谦虚地回答:“那只是作诗而已。”

  一年后,曹聚仁重提此事时,具体指出毛泽东超过成吉思汗的例证就是“从蔑视蒋介石的角度转而走向容忍的路”,“在党的仇恨情绪尚未完全消逝的今日,毛氏已经冷静下来,准备和自己的政敌握手,这是中国历史又一重大转变”。海外有人认为曹的这番话并非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曹向海峡彼岸放出合作的试探性气球。

  毛泽东第二次接见曹聚仁是1958年。

  有关部门曾对曹聚仁进行了批评?

  就是热心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曹聚仁,他从最高层得到即将炮击金门的消息,而作为《南洋商报》的记者,他抢先把这独家消息捅了出去。就在读者疑信参半时,无数炮弹射向了金门。

  这就形成一起泄密事件,据说有关部门曾对曹聚仁进行了批评。

  不过,另外也有不同的说法。

  曹聚仁虽是高层隆重招待的贵宾,但毕竟是来自海外的党外人士,他能得到这一机密事非平常,这是其一。

  炮击金门筹划之初,毛主席几番垂询叶飞:“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于是林彪建议,通过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林彪之说未被采纳,但毛主席的考虑如何解决?这是其二。

  金门的炮战“属于惩罚性质”,旨在促进“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炮击不久就进入以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为主的阶段。先行示警也在情理之中。此其三。

  以上三点,就不难推论出曹聚仁何以能得到天机并敢于泄密。然而,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

  “美国鬼子”运来了能发射原子弹的榴弹炮。炮击金门后,吓坏了台湾当局与美国人,他们一时弄不清北京领导人的意图,以为这是解放军大举进攻台湾的序幕。美国和台湾当局匆匆进行抵御的准备。蒋经国亲往前线鼓舞士气,美国赶紧提供台湾几种新式装备:从地中海运来美国海军的“浮动船坞”,可以使补给艇在卸货时,不致被炮火击中;还提供给金门守军口径8英寸的榴弹炮,这种巨型榴弹炮口径大、射程远、能发射原子弹炮,美国空军还提供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可见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紧张了。

  炮击进行了6周,金门守军已到了弹尽粮绝之境,此时如果我军发动登陆,金门唾手可得。一般认为下一步就是实行登陆,解放金门。然而,出乎意料,在国庆节后的第5天,即10月6日,北京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文告一再阐明炮轰目的是惩罚性质,要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文告声明:“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

  国防部这一文告是在10月6日发表的,而《南洋商报》早在10月3 日就从香港把专讯传到新加坡,10月5日刊发在报上。专讯发表时署名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

  这又是惊人之举。

  郭宗羲何许人也

  《南洋商报》驻香港办事处从何得到这个特大消息,郭宗羲又是何许人?这42 年前的陈年旧事,知情者极少了。但至今有人要探玄索秘。远在南洋的一些新闻界人士就对此极有兴趣。1994年3月,《中华日报》的记者几经寻觅,找到了《南洋商报》已退休多年的老报人薛残白先生。

  50年代,薛老先生是《南洋商报》中外版主编。据他说,1958年8月,《南洋商报》的特派记者、名作家曹聚仁正在北京采访,而且还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接见,并与周恩来进行了长时间的访谈。薛先生肯定地说:“能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当时的商报是不会有第二人的。”

  “那么,为什么这则消息发表时不署曹聚仁的名字,而是署郭宗羲呢?”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薛先生说:“我只记得那时商报驻香港办事处有个姓郭的办事人员,这位年轻人当时不是写新闻的。按我的推测这个郭宗羲是个假名,很可能是曹聚仁为了避免麻烦而用的化名。”

  热情的薛先生建议:“你们还是找香港的这位郭先生再问一问吧,他一定会告诉你们真相。”几经周折,《中华日报》的记者终于找到了定居香港的73岁高龄的郭旭先生。

  一问之下,真相大白。那则消息确实是曹聚仁从北京传到香港的。

  郭先生说:“当年我是商报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写新闻。记得当时的确有一则大新闻,是曹聚仁从大陆把稿传到香港,再由我传到新加坡的。”

  郭旭说:“郭宗羲这个名字还是当年商报的总编辑李微尘起的(李微尘后任新加坡外交部部长)。如果问商报是不是有个驻港记者叫郭宗羲,那当然是没有啦。”

  郭旭还说:“据我推测,毛、周为什么肯将这么机密的消息告诉无党无派的曹聚仁呢?这恐怕是中共方面有意让曹聚仁以‘第三势力’的身份,出一把力,以促成国共两党的秘密和谈……”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那是给蒋介石看的这里还有重要佐证。

  在曹聚仁发了专讯的一周后,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致函周恩来,谈起曹聚仁:“曹聚仁到,冷他几天,不要立即谈。我是否见,待酌。”毛泽东冷落曹聚仁,并非是因为过早发了停止炮击的消息,而是给蒋介石看的。

  这也同样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毛泽东在《再告台湾同胞书稿》中,曾提到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领导人了。7天为期,6日开始。你们看见10月5日的南洋商报吗? 此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政策早定,坚决实行,有什么诡计,有什么大打呢?”这份《再告台湾同胞书稿》,原定10月13日发表,毛泽东临时改变了主意,没有发表。10月13日发表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从前述未发表的稿中看出,毛泽东称赞曹聚仁有“新闻观点”,并说“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如此看来,金门炮战的两次提早曝光,原来都与曹聚仁有关。世事悠悠,曹聚仁已在1972年离世,但他当年为祖国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