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国民经济转型必须从三农突破
发布时间: 2010-07-13    作者:陈文胜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背景

  强农惠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充分显现。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的基础地位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但在工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新功能;农业的属性发展、功能提升、作用扩大对其作为强民众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从国际上看,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中,粮价暴涨所形成的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危机。当粮食与石油、货币共同成为别国用来制约他国的战略武器时,在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客观上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的情势下,农业的这种强根、固本、增力的效用更加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我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无论从组织上、规模上、效益上、技术上、生产手段上,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就是农业。因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最需要转变。因此,强农惠农既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下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战略选择。

  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纵观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绝大多数经济危机都会在农业上找到出路,可以说,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目前,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出口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要大规模扩大出口市场已不现实,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兴起,我们已有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在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大幅度上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工业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业,逐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业。因此,只有通过强农惠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从而全面扩大内需来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 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新旗帜
    2. 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3.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4. 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
    5. 中央一号文件呈现六大特点 为“三农”工作增添新动能
    6. 习近平"三农"思想:"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
    7. 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老难题
    8. 补《三农》短板促供给侧改革
    9.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0. 在服务“三农”中展现高校担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