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的新期望
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矗立着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它们标志着新中国走过的铿锵步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华夏儿女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
如今,中国高铁的冲击波再次映亮了人们的眼睛,激荡着人们的心扉,振奋起人们的精神。中国高铁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华民族沿着伟大复兴的道路又前进了一大步,而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解放,成为自由与文明的高速助推器。
“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让我们借用泰戈尔的诗句,祝福中国高铁的美好未来,不断创造中国高铁的美好未来!
中华文化的新活力
“风俗,天下之大事。”
如今,高铁以现代化的乘车环境,高铁精神和高铁文化的立体辐射,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着国民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道德认知与实践,促进了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提升品位。
走近高铁,如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人们会发现,世界和“我”,瞬间改变了模样。如今,在动车车厢高雅的生活空间,乘客大都是在看电脑、看杂志或休息,很少有吵吵闹闹、大声喧哗的,人们的形象和气质与快捷舒适的动车以及温馨自然的服务形成默契。
中国高铁,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交通格局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登乘崇尚文化、更新观念的高速列车,犹如踏上了“文化之旅”。
在中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千年不变的法则在悄然更新。中国高铁,可以为节约耕地和保护自然环境而架桥,可以为保持城区和自然景观的完整而修建城底、河底隧道。跨越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有五分之四以桥代路。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14条高铁以桥代路的比例在70%以上,每公里可节约土地44亩,仅一条京沪高铁节约土地就在万亩以上。
如果说高速铁路像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根根银线,那么从现在到未来3年,800多座现代化的高铁客站就是800多颗闪光的珍珠。它们又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星座,将华夏版图辉映得更加璀璨多姿。
无论线路、桥梁,还是车站、列车……高铁已成为现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了美的化身。据统计,来到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竟是为了参观和感受车站的文化氛围。
北京南站整体造型是由天坛变幻而来,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广州南站“芭蕉叶”的造型,体现了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武汉站外形如九只飞翔的黄鹤,寓意九省通衢……
一站一风景,一站一特色。独具匠心的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每一个车站都像雕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都像镶嵌于文明古国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著名诗人林莽说,崭新的高铁车站不是到达一个城市的终点,而是进入一个城市的起点。
现在的新客站,遵循“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满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工程。客运服务实现数字化,购票、引导、广播、查询、监控等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先进的环境和人文理念。
从车站到动车组,太阳能发电、自然光应用、列车震动与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等技术,让人们浸润在舒适温馨的“绿色”环境中。建筑结构、环境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正在把出行变成一种诱人的文化之旅。
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和造型的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的图案,都蕴涵着文化的新观念和美的新元素,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
过去的汽笛是尖利刺耳的,今天的风笛是幽雅含蓄的。
过去的钢轨大都是短轨,漫漫旅途被“哐当”、“哐当”的噪音铺满,现在的高速铁路,钢轨“天衣无缝”,动车轻快如飞。坐在动车车厢,犹如置身艺术长廊,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万里铁道万里林。银龙般的“和谐号”动车组在绿色长廊里穿行,连接起一座座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客站,成为承载、播撒现代文明的使者。
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必定孕育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和文化。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速铁路,辐射和散发出的文化蕴涵,正以神奇的力量进入社会机体和公众精神细胞的微小缝隙。
2010年的早春,在武汉的汉正街,粤语的声音多了起来。在长沙的岳麓山和橘子洲头,湖北和广东的旅游者多了起来……
高铁正在拓展人们的文化空间。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
随着高铁的发展,在大地上旅行,地域文化的地理界桩在人们的感觉中淡化。“遥远”和“漫长”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地域文化通过高速铁路互补、交融,衍生出新的内涵。
武广高铁促进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南粤文化兼收并蓄,郑西高铁推动中原文化与三秦文化繁荣兴旺,沪杭高铁更让海派文化与吴越文化“零距离”交融……
高铁的中国速度,催生文化融合,迸发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