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发布时间: 2010-07-15    作者:刘国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比如,公平与效率并重论。改革过程中围绕计划与市场争论而展开的另一条主线,就是如何协调公平和效率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在重公平、轻效率的大背景之下,我赞成效率优先的提法,以此改变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而当改革进行了30年之后,当效率问题不如公平问题突出、公平问题愈益表现出影响效率和稳定的新形势下,我则极力呼吁效率与公平兼顾并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认为完全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不能保证社会公正和协调发展。要防止因两极分化而导致改革失败。不强调社会主义,忽视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法治不完善的环境下建设市场经济,必然会是人们所称谓的权贵市场经济。

  比如,所有制和分配关系统一论。在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时,从分配关系入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入手,完善社会保障,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这些措施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光从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着手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从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延缓“公”降“私”升速度和程度,阻止化公为私的所有制结构转换过程,从根本上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向两极分化推进的趋势。

  比如,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论。要看到有两种不同的思想解放观,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解放,这是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向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方向前进的;另一种是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解放。不能天真地认为凡是思想解放都能正确引导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要警惕有人想利用思想解放来误导改革开放。

  辩证地看待改革、反思改革的得失、及时地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并不等于反改革,相反地,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及时地消除隐患。消除隐患最好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掩盖错误或粉饰失误。30年之后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现在到了对一些新的矛盾进行新的反正的时候了,正是着手解决现实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使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综合。具体来说,关于经济运行机制,要继续坚持市场改革,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有制结构,要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在此前提下毫不动摇地发展公私两种经济;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这可以说是中国经验、“北京共识”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成功已经表明了这种独特的经验、模式和道路之存在。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期,有的同志只注意到了政治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没有从经济上解决资产阶级自由化,那时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私有化的观点、完全市场化的观点、政府守夜人的观点,都是经济领域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防止经济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防止经济领域变质,经济领域如果变质,政治领域会跟着变质。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那种认为经济领域没有意识形态问题,是政治上的幼稚。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当前最紧要的是要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新自由主义不是两点论,而是执其一端、即主张一切要由“纯粹的”、“看不见的手”来指挥,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管制。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是“三化”,即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与之相对应地,要达到“三个否定”的目的,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这种观念也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其实践的结果又如何呢?它必然是导向权贵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贫富分化将会达到不堪忍受、难以收拾的地步。因此,新自由主义不是什么社会的福音,而是干扰改革的杂音,必须从改革的起步阶段就应努力加以抵制和反对。

  新自由主义在国际战略政策方面推行市场的非调控化,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贸易和资本的无限制开放、自由化等。新自由主义主张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因而成为了损害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理论工具和舆论工具。事实表明,新自由主义也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福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拉美教训,许多国家搞自由化、私有化、放松国际金融管制最终都出了大问题,现在觉悟了,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欧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向左转。俄罗斯过去听信新自由主义搞“休克疗法”,结果一撅不振,现在也跌醒了。诚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塔布(William K.Tabb)所指出的,“新自由主义就其所许诺的目标而言,已经失败了。它没有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没有消除贫困,也没有使经济稳定。事实上,在新自由主义霸权盛行的这些年代里,经济增长放慢,贫困增加,经济和金融危机成为流行病。”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自由放任政策给世界带来的恶果。西方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都需要自由放任的体制,美国等强国利用手中极其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出人也需要这种“便利”,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撒切尔夫人、里根陆续上台,开辟了长达近30年的主流经济学地位。这次大的金融危机,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不得不更多地乞灵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之类的手段,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手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一旦经济形势变暖,它还会死灰复燃。——只要大的垄断资本集团存在,特别是大金融资本存在,它们还会大肆鼓吹和利用新自由主义蛊惑人心。

  在这次世界经济大动荡中,中国政府为稳定经济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再次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国家宏观协调的。国民经济许多重要领域也都不能完全交给“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去管。如教育、卫生、住宅、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领域,交通运输、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设施等基本建设领域,以及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乃至宏观总量平衡等问题,都不能完全交给自由市场去调节,而不要国家的协调和安排。新自由主义关于市场万能的迷信、自由放任的神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其本质、其用心而不再相信了。

  (本文系作者在“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颁发大会的演说)

    1. 论1980年代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嬗变的基本图景
    3. 吴超:1992~2002年中国社会建设的十年探索
    4.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
    5. 欧阳雪梅: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6.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思想演进与制度变迁研究
    7. 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社会制度关系论析
    8. 朱佳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格局
    9.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10.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对市场作用初次肯定的基本经验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