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如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那么前30年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情和智慧,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下艰辛探索的30年;后30年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锐意改革进取,获得伟大成功的30年。这两个30年的继承与融合,使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并使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所面对的是—个经历了帝国主义残酷野蛮掠夺和10多年战争烽火摧残的中国,神州大地百孔千疮、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政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我们党及时果断地实施迅速恢复经济的方针,在农村尽快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的企业;集中我们自己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党政机关、部队、团体经营的企业;接收了苏联无偿移交的在华企业;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征用了它们在华的部分资产和企业,将所有这些通过民主改革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同时,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加强市场控制,平抑物价;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和保护;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经营管理制度。通过这些举措,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全局,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953年至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6%,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8%,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改善。与此同时,在经济体制上,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系。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在经济体制方面,强调了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毛泽东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和人民的需要,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在政策放宽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促进了生产,扩大了就业,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1957年,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当形势好转以后,很多领导干部开始头脑发热,“大跃进”运动开始,“共产风”盛行。此后,为纠正“共产风”的作法,中央提出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到1965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
这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0多年的探索,是极不平凡的。由于国际形势的各种压力,由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也有过不少失误,经历了不少曲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5年与1955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长3倍,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得以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增长6倍,农村用电增长70倍,高校毕业生增长4.9倍。科学技术成果突出。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特别是我们学习国外经验,但不照抄照搬,这一点非常宝贵。同时,我们在每次失误以后,都认真总结反思,总是注意针对具体实际,寻求解决办法。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针对经济体制提出的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按劳分配,重视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强调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等重要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对纠正错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我们在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对今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