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危机与应对
发布时间: 2017-12-08    作者:朱德米 周林意    来源:复旦学报(社科版) 2017-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环境危机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软肋"。面对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化,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需要适应新的变革。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包括基础性制度、制度框架与制度运行三个层次。基础性制度包括基础性政治制度与基础性经济制度,制度框架层次指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以及三种机制相互作用形成的混合机制,制度执行主要包括环境督查、行政问责、公益诉讼、罚款等。本文以制度框架为分析层次,考察我国环境治理从行政主导走向行政、市场、社会合作治理转型的过程。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行政主导的环境治理制度框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它不能有效地解决跨界污染、多个主体激励问题。从行政主导、举国体制、分地区分部门负责统一监管的制度框架转向行政、市场与社会之间合作治理的制度框架,整合行政、市场与社会公众三种机制,破除"区域边界"与"功能边界",发挥协同效应是我国环境治理制度替代的现实选择。有效环境治理的制度框架仍然处于建构过程中。 

  全文见附件 

  1.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_危机与应对_朱德米.pdf
  1. 着力把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新要求
  2. 抓住优化环境治理体系的重点
  3. 用经济杠杆撬动环境治理
  4. 让制度改革激活环境治理原动力
  5. 这一年环境治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6. 环境治理 勿忘“老乡”
  7.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8.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9.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
  10. 环境治理攻坚需借力制度改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