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近日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本刊上期以《复出的步伐——邓小平在一九七三年》为题选发了年谱记载的邓小平1973年的主要活动。为进一步了解这部年谱的资料来源、形成过程和编辑思路,挖掘年谱中展现的新鲜内容,本刊记者采访了《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编撰人员。现将采访内容综合整理如下。
记者:年谱是反映谱主生平思想最好的工具书,人们看重它是因为它能系统、完整地披露大量原始资料。请介绍一下,《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什么?年谱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档案情况如何?
编者:《邓小平年谱(1904—1974)》确实披露了邓小平生平前70年的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央军委档案馆、一些省市档案馆和党史研究部门以及境外一些档案部门,基本上都是第一手资料。另外,一些老同志、邓小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也提供了不少资料。邓小平的早年活动就采用了从法国、俄罗斯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我们赴俄罗斯收集到了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期间的珍贵档案资料,包括他当年拟写的学习计划、填写的各种表格、撰写的自述以及党组织的鉴定等。再如,战争年代的军事电报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原始档案。为了充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的活动,我们收集、核阅、研读了10多万份邓小平的报告、讲话、文章、电报、批示、题词以及相关档案资料和书刊材料。全国各地保留或修复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革命活动的主要旧址达70多处,我们实地考察的有60多处。例如:指挥上党、平汉战役时住过的赤岸村、峰峰煤矿、伯延镇;自卫防御作战期间住过的冶陶镇、白衣阁、石林镇;战略进攻时活动过的孙口黄河渡口、赵家楼、羊山集、大别山区;战略决战前夕活动过的韦寨、鲁山、宝丰;淮海战役中住过的临涣集、小李家村、贾凹村;渡江战役前后住过的徐州大北望、商丘张菜园、肥东瑶岗、南京、上海等等。
记者:关于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年谱介绍得比较简单,是不是有资料方面的原因?从年谱上能不能看到邓小平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编者:年谱对邓小平14岁以前的成长过程介绍得比较简单,主要是因为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本着真实可信的原则,没有引据其他资料。从后来他本人的回忆等,还是能看到家庭对他的深刻影响。
邓小平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一出生就受到全家特别的关爱。关于他的家庭,邓小平谈得最多的一次是他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写的自传。他说:“我的父母之爱我犹如宝贝一般。因为我自幼时资质就颇聪明,他们的爱我,自然是对我有很大的希望,希望我将来能够做官发财,光耀门庭,改换祖宗。”他的母亲贤明能干,热情善良,乐于助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邓小平性格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父亲长年在外,邓小平在15岁离开广安前跟母亲相处更多一些。他十分敬重母亲,晚年时曾说过:“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父亲邓绍昌思想开明,他创办新式学堂,让邓小平接受新式教育。他做过当地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的头领,辛亥革命时曾率众参加广安的武装起义。邓小平进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是靠父亲的坚持。因此,如果说母亲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父亲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父亲的这一坚持,从根本上改变了邓小平的人生轨迹。而母亲对邓小平留法则是不赞成的,她疼爱儿子,担心出远门吃苦受累,同时也希望长子能留在家里,将来主管家事。因此,如果不是父亲的坚持,邓小平也许一辈子会留在家乡广安,继承并操持家业。
记者:邓小平16岁就赴法勤工俭学,可能是当年年龄最小的勤工俭学生。他赴法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年谱对这段历史是怎么反映的?
编者:邓小平最初是怀揣梦想、一心求学的,但到法国后很快就陷入困境。他只在巴耶中学学习了三个月,就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此后,辗转到施耐德钢铁厂做工,在那里吃不饱饭,也拿不到工资,还倒赔100多法郎,且常常受到工头的欺侮和辱骂,终因不堪忍受而辞职。由此,他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验到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处境。他做过各式各样的杂工,包括在饭馆做招待,在火车站、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扛水泥等等,这些都只能勉强“糊口”。虽然没有文献记载说邓小平去法国是为了“学点本事”、“工业救国”,但从他后来写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他说:“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他还说过:“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就想出洋学点本领,回来搞工业,以工业救国。”然而,残酷的现实令他心灰意冷。所幸的是邓小平后来遇到了王若飞、赵世炎、周恩来等,受他们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