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回望邓小平的前七十年——《邓小平年谱(1904—1974)》编者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10-05-12    作者:王香平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5-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近日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本刊上期以《复出的步伐——邓小平在一九七三年》为题选发了年谱记载的邓小平1973年的主要活动。为进一步了解这部年谱的资料来源、形成过程和编辑思路,挖掘年谱中展现的新鲜内容,本刊记者采访了《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编撰人员。现将采访内容综合整理如下。
  记者:年谱是反映谱主生平思想最好的工具书,人们看重它是因为它能系统、完整地披露大量原始资料。请介绍一下,《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什么?年谱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档案情况如何?
  编者:《邓小平年谱(1904—1974)》确实披露了邓小平生平前70年的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央军委档案馆、一些省市档案馆和党史研究部门以及境外一些档案部门,基本上都是第一手资料。另外,一些老同志、邓小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也提供了不少资料。邓小平的早年活动就采用了从法国、俄罗斯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我们赴俄罗斯收集到了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期间的珍贵档案资料,包括他当年拟写的学习计划、填写的各种表格、撰写的自述以及党组织的鉴定等。再如,战争年代的军事电报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原始档案。为了充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的活动,我们收集、核阅、研读了10多万份邓小平的报告、讲话、文章、电报、批示、题词以及相关档案资料和书刊材料。全国各地保留或修复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革命活动的主要旧址达70多处,我们实地考察的有60多处。例如:指挥上党、平汉战役时住过的赤岸村、峰峰煤矿、伯延镇;自卫防御作战期间住过的冶陶镇、白衣阁、石林镇;战略进攻时活动过的孙口黄河渡口、赵家楼、羊山集、大别山区;战略决战前夕活动过的韦寨、鲁山、宝丰;淮海战役中住过的临涣集、小李家村、贾凹村;渡江战役前后住过的徐州大北望、商丘张菜园、肥东瑶岗、南京、上海等等。
  记者:关于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年谱介绍得比较简单,是不是有资料方面的原因?从年谱上能不能看到邓小平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编者:年谱对邓小平14岁以前的成长过程介绍得比较简单,主要是因为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本着真实可信的原则,没有引据其他资料。从后来他本人的回忆等,还是能看到家庭对他的深刻影响。
  邓小平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一出生就受到全家特别的关爱。关于他的家庭,邓小平谈得最多的一次是他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写的自传。他说:“我的父母之爱我犹如宝贝一般。因为我自幼时资质就颇聪明,他们的爱我,自然是对我有很大的希望,希望我将来能够做官发财,光耀门庭,改换祖宗。”他的母亲贤明能干,热情善良,乐于助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邓小平性格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父亲长年在外,邓小平在15岁离开广安前跟母亲相处更多一些。他十分敬重母亲,晚年时曾说过:“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父亲邓绍昌思想开明,他创办新式学堂,让邓小平接受新式教育。他做过当地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的头领,辛亥革命时曾率众参加广安的武装起义。邓小平进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是靠父亲的坚持。因此,如果说母亲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父亲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父亲的这一坚持,从根本上改变了邓小平的人生轨迹。而母亲对邓小平留法则是不赞成的,她疼爱儿子,担心出远门吃苦受累,同时也希望长子能留在家里,将来主管家事。因此,如果不是父亲的坚持,邓小平也许一辈子会留在家乡广安,继承并操持家业。
  记者:邓小平16岁就赴法勤工俭学,可能是当年年龄最小的勤工俭学生。他赴法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年谱对这段历史是怎么反映的?
  编者:邓小平最初是怀揣梦想、一心求学的,但到法国后很快就陷入困境。他只在巴耶中学学习了三个月,就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此后,辗转到施耐德钢铁厂做工,在那里吃不饱饭,也拿不到工资,还倒赔100多法郎,且常常受到工头的欺侮和辱骂,终因不堪忍受而辞职。由此,他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验到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处境。他做过各式各样的杂工,包括在饭馆做招待,在火车站、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扛水泥等等,这些都只能勉强“糊口”。虽然没有文献记载说邓小平去法国是为了“学点本事”、“工业救国”,但从他后来写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他说:“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他还说过:“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就想出洋学点本领,回来搞工业,以工业救国。”然而,残酷的现实令他心灰意冷。所幸的是邓小平后来遇到了王若飞、赵世炎、周恩来等,受他们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