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看到了中国军队与世界先进国家军队之间的差距,“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1](p.61)他要求军队了解现代战争,“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4](p.91)1981年9月17~19日,邓小平在华北某地观看北京军区和空军部队举行的合成军军事演习。19日,邓小平发表讲话: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3](p.772)这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
在国防发展战略问题上,邓小平将保卫领海和领空的安全放在优先位置。他明确中国的近海主要包括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和太平洋北部海域。[13]同时,他强调“不管如何,今后作战,空军第一。陆军、海军、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4](p.153)
20世纪80年代,国际安全环境复杂,战争威胁并没有根本消除。邓小平强调要居安思危。“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2](pp.319~320)邓小平指出,必须时刻不忘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务必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政治素质,努力掌握应付现代战争的知识和能力”。[2](p.70)
邓小平强调富国才能强兵,国防建设必须服从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总之,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2](pp.99~100)“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2](p.128)
邓小平提出了走精兵之路,军队规模应该与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的思想。“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还有,我们国家现在支付的军费相当大,这不利于国家建设;军队人员过多,也妨碍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1](p.285)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2](p.126)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裁军,裁军百万任务的完成,推进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同时,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和平诚意,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和平形象。
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是理性和务实的,适应了当时国内发展任务的需要,对中国的安全战略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为后来的国家安全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借鉴。
[ 参 引 文 献 ]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3页。
[4]《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6]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58页。
[7]《开创: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史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8]高瞻:《走向大国之路———邓小平与中美关系发展二十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9]徐永军:《折冲樽俎———外交中的邓小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10]周卫平:《百年中印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11]《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12]王红续:《大战略:邓小平与祖国统一》,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13]葛东升主编《国家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