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直接关系农业建设的成败,早在江西瑞金期间,毛泽东就提出著名论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农业依然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建设,因此,毛泽东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他从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人手,开始了彻底根治我国水旱灾害的历程。建国伊始,面对淮河流域的水患问题,他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并为治理淮河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面对历史上有名的害河黄河时,他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叮嘱,主张在黄河上中游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在决策三门峡水利工程时指出:“这个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以来的黄河水患解决了。还能灌溉农田几千万亩,发电一百万瓦,通行轮船也有了条件。”毛泽东特别关注长江水利建设,面对长江水灾问题,提出兴修三峡工程的设想;面对南涝北旱问题,发出南水北调的先声。为做好水利建设工作,毛泽东要求各地作出科学的水利规划,他说:“每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出一个适当的水利规划。”他还号召兴修水利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些思想为我国开展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毛泽东的生态经济观的理论价值和积极影响
毛泽东的生态经济观,集中体现和代表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生态经济问题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这一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乏积极影响。
1.理论价值
毛泽东生态经济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他要求“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毛泽东生态经济观,就是毛泽东思想在生态经济问题上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关于生态经济问题的思想和政策。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不包含生态保护思想,不承认毛泽东具有生态经济观,指责毛泽东经济思想同生态环境不相容,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为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这种情况不符合实际,毛泽东关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节约生产、节约消费、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等论述,体现了毛泽东对生态经济问题的一种关注和认识,其中包含的正确思想和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一些违背生态经济的观点和做法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须加以客观地辩证地认识。
毛泽东的生态经济观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经济问题的认识历程,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起点和萌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其理论来源之一就是毛泽东生态经济观。自然资源观为后来者所继承和创新,提出了生态环境是经济建设重要基础的思想。节约思想为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所继承和创新,明确提出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综合利用思想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林业建设思想为我党所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亲自倡导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江泽民同志始终关注林业建设,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胡锦涛同志特别重视林业建设,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加强生态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可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生态经济问题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是不同时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生态经济建设上的生动体现。
2.积极影响
毛泽东生态经济观具有历史意义。毛泽东生态经济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节约观,毛泽东号召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指导我国克服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困难,培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基于绿化观,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建成了防护林带和“绿色长城”,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水利观,我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根治了海河、修好了淮河、办好了黄河,有效治理了三条著名的害河;全国各地开展河流治理、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对工农业生产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生态经济观具有现实意义。毛泽东生态经济观及其积累的生态经济建设经验,在新时期依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科学指导。毛泽东生态经济观具有前瞻性特征,它是指导我国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武器。可见,毛泽东生态经济观不仅在过去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知识产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