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
发布时间: 2010-06-01    作者:李瑞琴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2010-06-01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强调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斯大林,还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这是从事物的普遍原则出发。研究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应该将研究对象置于其所属的历史环境中,置于当时的物质经济条件和政治、哲学及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中去考察。“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5](p583)按照这个普遍原则,无论哪个领域和学科研究斯大林问题,必须同20世纪国际形势和苏联国内的特殊背景相联系,斯大林及苏联的一切活动都置于这一历史基础之上,都不能无视这个客观现实基础。二是要立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这是从事物的具体原则出发。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历程。毛泽东反复强调: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不仅是一国的民族现象,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国际现象。它的伟大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国范围,是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财富。对于带有贬意的“斯大林主义分子”的称谓,毛泽东说:所谓斯大林主义,无非是斯大林的思想和观点。所谓斯大林主义分子,也无非是指赞同斯大林的人。那么请问,斯大林的思想和观点怎样?我们认为斯大林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虽然其中有些错误,但主要方面是正确的。斯大林的错误是次要的。因此,所谓斯大林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所谓斯大林主义分子,基本上也是正确的,他们是有缺点有错误的共产党人,是犯错误的好人。[1]这一历史定位说明,不论斯大林的正确或者是错误,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斯大林及其拥护者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有缺点有错误的共产党人”。这是评价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基本原则和立足点。如果无视或忽略这个基本原则,如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是丧失了一切道德的罪人”,“在苏联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是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如国内学术界关于“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彻底推翻斯大林模式的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的观点。这类模糊错误的定性,必将导致对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全盘否定,进而导致对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盘否定,这样就不是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了。
  列宁曾说过:“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6](p26)“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7](p229)邓小平也多次强调:“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8](p244)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挫折与教训,对于斯大林所犯错误和苏联经验,只有本着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本着总结经验、记取教训的态度,才能达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目的。要消除仅从狭义的概念出发,或者对斯大林全盘否定、或者盲目固守全盘肯定的极端性作法,分析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复杂背景、环境和深厚历史根源,以期从对历史的研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当代实践,走历史必由之路。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