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
发布时间: 2010-06-01    作者:李瑞琴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2010-06-01
  字体:(     ) 关闭窗口
  2. 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处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所持有的立场、观点都必然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9](p12)因此,将阶级的观点纳入历史研究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体现。因为,“我们的时代,在资产阶级时代……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5](p273) “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5](p583)因此,在我们的时代,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21世纪社会主义亟待复兴的时代,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尤其不能不遵循阶级原则。不能仅仅孤立的停留在叙述评价历史人物一生的功过是非上,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着重于发掘其现实意义和对后世、后人的借鉴指导作用。
   首先,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领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10]。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设想斯大林还有任何别的阶级背景和任何别的政治色彩。将斯大林还原于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之中,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这一基本背景出发,我们党郑重作出结论:“在列宁逝世之后,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物的斯大林,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保卫列宁主义遗产、反对列宁主义的敌人——托洛茨基分子、季诺维也夫分子和其他资产阶级代理人的斗争中,他表达了人民的意愿,不愧为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士。斯大林所以赢得苏联人民的拥护,在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因为他和苏联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在一起维护了列宁的关于苏维埃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路线。苏联共产党实行了这条路线,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取得胜利,并且造成了苏联在反希特勒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条件,而苏联人民的这一切胜利是同全世界工人阶级和一切进步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因此,斯大林这个名字也就很自然地同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荣誉。”[4]2004年,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在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时发表讲话说:“斯大林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遗嘱是他在苏共十九大上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宣称,要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与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争取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的斗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把全部力量都彻底地贡献给苏维埃国家的建设事业”[11]。在研究斯大林问题时,我们无法抛开斯大林作为苏共领袖的地位和其阶级背景,无法抹去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政治形象,只能从这一基本背景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他的生平和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其次,斯大林的阶级背景决定了其是为着保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所犯的错误,除此之外,我们无从确定斯大林还有任何别的目的。“从整个说来,斯大林始终是站在历史潮流前面指导斗争的,他是帝国主义的不可调和的敌人。甚至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他的悲剧也在于,他相信那是捍卫劳动者的利益受敌人侵害所必需的。”[2]斯大林是20世纪最有争议的国务活动家和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纷纭繁杂、观点各异。不同的评价结论也被西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所利用。美国知名苏联学家斯蒂文·科恩在评价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争论的意义时写道:斯大林问题与整个苏联的甚至俄罗斯的历史有关系,它深入现代政治问题并使其尖锐化。斯大林问题既吓倒了社会高层也吓倒了社会底层,在领导人中播下纷争,影响他们作出政治决定。美国对外政治战略家则把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引起争论可能造成的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事件,形象比喻为是进行“冷战”决战的苏维埃战场。[12](p7)这些复杂情况更需要我们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分析斯大林、评价斯大林。“他们的错误既然是共产主义者在工作中的错误,这就是共产主义队伍内部的是非问题,而不是阶级斗争中的敌我问题。我们就需要用对待同志的态度而不应该用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就需要在批评他们的错误方面的同时,保护他们的正确方面,而不应该否定他们的一切。”[2]只有分析斯大林所持有的阶级立场,他所从事的事业,对他的把握和理解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对他的评价才更接近历史真实。“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民,充分肯定着斯大林伟大的历史功勋,但也亲身感受了他在肃反扩大化,以及他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所犯错误而造成的苦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拂去历史的尘土,人们更加感到,斯大林的错误,绝不应当影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10]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