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
发布时间: 2010-06-01    作者:李瑞琴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2010-06-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意义
  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毛泽东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及其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至深至远。
  1.对深刻记取苏联剧变教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指导起草“两论”时曾明确指出:关于苏共20大,应该肯定这次大会有积极意义,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是对的,但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是错误的。不肯定斯大林的正确方面,就造成了右倾危险。结果果然来了修正主义思潮的大泛滥。斯大林的错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应当承认社会主义制度很年轻因而不完善,但制度不是万能的,它要人们运用,运用的结果因各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不同而不同。要着重分析斯大林的错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原因,然后讲社会根源。[1]因此,苏共20大至少造成了以下严重后果:﹙1﹚丢掉了列宁主义;﹙2﹚损害了欧美各国共产党的发展;﹙3﹚助长了国际范围内修正主义的泛滥;﹙4﹚首开苏联历史虚无主义先河,导致了一系列恶劣后果,并最终导致了世纪性悲剧的发生。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开始,勃列日涅夫没有总结斯大林时代的经验教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变成了一场“揭露”斯大林时代骇人听闻的秘密,实际是反斯大林、反社会主义的运动。非斯大林化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抹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价值,抹杀五年计划年代所创造的一切价值,教育和文化体系、科学机构的毁灭或衰落,污辱爱国主义和忘却国家民族利益以迎合“新思维”,这一切都进而导致只有“承认我国历史上的苏维埃时期对我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灾祸频仍的时期”,才能合乎逻辑地将斯大林说成是全世界恶的体现,说明在这一时期是善于干坏事和进行破坏的人领导的国家。[12](p614)这是自赫鲁晓夫起对斯大林进行大肆诬蔑和丑化而演变的必然结果。

   邓小平同志说:“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16](p272)深刻记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教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理论胆识,使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2. 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未来还有更加漫长的道路。对于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及其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事关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历史已经证明,轻率否定斯大林、否定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导致根本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继而否定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也势必影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从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出发,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出发,来对待斯大林及苏联经验,包括对待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毛泽东领导起草的“两论”成功解决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方法及目的,为后人正确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树立了光辉典范,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冷西:《毛泽东和两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当代思潮》1996年第6期。
  [2]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9日。
  [3]《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文稿》第6册,人民出版社,1992。
  [4]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4月5日。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10]李慎明总撰稿:八集教育参考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一),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课题组、中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联合摄制,解放军艺术学院电视艺术中心承制,2006年6月出品。
  [11]久加诺夫:《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李德胜(整理转载) 柳达(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5期。
  [12][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在权力的顶峰》,石国雄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
  [13]《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4]赵实:戈尔巴乔夫与池田大作对谈“二十一世纪的精神教训”(摘编),《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4年5月31日资料摘编之一。
  [15]《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全译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