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的三大心结
发布时间: 2011-02-23    作者:何云峰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独立王国”心结 

  (一)对“独立王国”的警惕使得毛泽东虽有退居二线的愿望,但事实上对中央一线领导人不能真正放手,甚至对他们心生猜忌 

  1953519,毛泽东致信刘少奇、杨尚昆,指出:“嗣后,凡用中央名义发出的文件、电报,均须经我看过方能发出,否则无效。请注意。”毛泽东还在杨尚昆的一份报告上批曰:“过去数次中央会议决议不经我看,擅自发出,是错误的,是破坏纪律的”,并特意指示杨尚昆要将这一批语交给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阅看。

  1956年,在刘少奇的支持下,周恩来、陈云等人搞了反冒进,试图纠正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反冒进事件使毛泽东深深感到他的意见、主张在党内不能得到顺利贯彻,存在很大的阻力。

  1958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的报告,我有两年没看了。只给成品,不给原料,不行。”“我对付分散主义的办法是消极抵抗,还要小会批评,当着众人批评。事先要通一点情报,总是说没有搞好,实际上是封锁。”毛泽东特别点明:“我不是攻击所有的人,是攻击部长以上的干 部”,他还特别强调:“集中,只能集中于党委、政治局、书记处、常委,只能有一个核心。”

  19594月初,毛泽东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专门讲了解除封锁问题。他说:不给你反映情况,不汇报,不请示,就是不让你知道。开会前一天不知道,第二天听训。名曰主席、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实际是跑龙套而已。

  进入60年代,毛泽东对“独立王国”的警惕与日俱增。1962810,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写了如下批语:“中央对国内很多情况不清楚。许多领导机关封锁消息,不作论证性的报告,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实行独立王国……请同志们想一想,是否可以把这个十几年的老毛病改一改呢?如果再不改,那就只有执行纪律的一条路了。”同月12日,他又在另一份报告上批示:“中央组织部从来不向中央作报告,以致中央同志对组织部同志们的活动一无所知,全部封锁,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现在部长安子文同志在经过批评之后,觉悟了,这就好了。希望毛病不要重犯。”

  19641126,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整个文化系统不在我们手里;计委15年了,还没有个章程;书记处也搞一个章程嘛!同政治局、同常委是什么关系?政治局好久没有开会了,我总不放心。大事一定要经过政治局。1227,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说:“现在十五年了,成了独立王国,北京,我说的不是北京市委,就有两个独立王国,你们去猜,我不讲了。”毛泽东这是指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和李富春主持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后来,连北京市委也被毛泽东说成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但在毛泽东眼里最大的独立王国,是刘少奇领导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毛泽东之所以有此看法,直接原因是1964年下半年刘少奇在如何搞四清的问题上公开与毛泽东唱反调,宣称“过去一年的社教工作打了败仗”;“开调查会的方法”“已经不行了”;“不能把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当成教条”。

  在毛泽东看来,刘少奇等中央一线领导人的权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他的“思想”正在被束之高阁,“革命”成了博物馆的摆设。

  19661025,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回顾历史,再次讲到“独立王国”问题。他说:“十七年来,有些事情,我看是做得不好,比如文化意识方面的事情。想要使国家安全,鉴于斯大林一死,马林科夫挡不住,发生了问题,出了修正主义,就搞了一个一线、二线。现在看起来,不那么好。我处在第二线,别的同志处在第一线,结果很分散。一进城就不那么集中了。搞了一线、二线,出了相当多的独立王国。” 

  (二)对“独立王国”的警惕使得毛泽东最终取消了一线二线制度,他不得不在党的主席位置上“鞠躬尽瘁”,而且无法避免在接班人问题上党内无休止的权力斗争 

  既然毛泽东认为“搞了一线、二线,出了相当多的独立王国”,取消一线二线制度就成了必然。无论是他信任的中央文革小组,还是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林彪,他都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独立王国”倾向。

  19672月,毛泽东对中央文革小组提出了严厉批评。10日,他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说:“我看现在还同过去 一样,不向我报告,对我实行封锁,总理除外,总理凡是重大问题都是向我报告的。”12日,他又找中央文革小组的张春桥等人谈话,批评中央文革成为“独立王国”。

  对于林彪,毛泽东也是一样。九大以后,林彪集团的势力日益膨胀,中央军委办事组以黄永胜为组长、吴法宪为副组长,实际上把持了军委的日常工作。这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林彪事先不请示军委主席毛泽东就擅自作出决定,并向全军下达所谓“林副主席指示(第一个号令)”,采取行动。命令下达后的第二天,林彪才用“电话记录”(急件传阅)的方式报告毛泽东和周恩来。据汪东兴回忆,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一怒之下竟把这份急件给烧了。鉴于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以后成了“独立王国”的教训,所以他决定干脆不设国家主席。但其他政治局常委对此有不同意见。结果引发了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激烈争论。毛泽东在全会上断然宣布: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全会于96恢复原定议程,基本上通过宪法修改草案,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设置。

  林彪事件对毛泽东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从此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内心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虽然他头脑依然清醒,依然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最终决策者,但在接班人问题上他已经无法避免党内无休止的权力斗争。无奈之下,毛泽东最终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华国锋。

  总之,毛泽东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有三大心结:国家安全心结、“赫鲁晓夫”心结和“独立王国”心结。国家安全心结促使他及早开始培养和锻炼接班人,在中央划分一线二线,并且反对“秀才”接班。“赫鲁晓夫”心结使他始终担心接班人成为野心家和阴谋家,成为修正主义者。“独立王国”心结使他对中央一线领导人不能真正放手,最终不得不在党的主席位置上“鞠躬尽瘁”,而且无法避免在接班人问题上党内无休止的权力斗争。这三大心结是我们在研究毛泽东接班人问题时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忽视了这三大心结,很多问题都是无法说清的。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