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佛教哲学范畴的当代阐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发布时间: 2011-07-30    作者:余乃忠 张承安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07-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古老的佛教哲学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价值。发挥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对佛教哲学的核心范畴进行新的诠释,把佛教哲学所包含的合乎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对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本体论范畴
  “缘起”。一切事物都因条件或原因而存在,都因失去条件或原因而消失。《中阿含经》讲:“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佛教的缘起论看重现实,对万物的变化和生命的延续持肯定态度,注重人与宇宙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以及人心能动作用的发挥,突出了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观、价值观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就是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中国佛教哲学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的思想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因果”。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佛教认为,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种因果之理,俨然而不乱,称为因果报应。若从实践修道上论因果关系,则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此称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这里强调人的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既非上天的主宰,也非天命的安排。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从原则上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因果报应论,把宇宙法则运用到伦理上来,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强调了道德责任和向上自觉;提倡善举,反对恶业。这就从理论上把生命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因果报应论的人的主体性原则,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的原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与命运由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和付出来决定,没有别的选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需要全民族去恶从善、道德向上,需要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升华。
  价值论范畴
  “平等”。基于互为缘起的学说,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新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在佛教的平等观里,平等的内容具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行、心、性的统一;二是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摒弃憎恨,只有平等才能有和平,主张和平与平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三是平等排斥人类中心主义,倡导自然主义,强调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佛教的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具有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应从佛教的平等观里汲取营养。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平等是社会主义共同价值、共同理想的基础,平等是社会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基石,平等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前提。平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也是社会群体激发创造力的依据,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慈悲”。佛经以“爱护心”给予“众生”的“安乐”为“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为“悲”。 《大智度论》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学提倡大慈大悲、同体大慈、无缘大悲、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也就是对待一切同体万物应平等体验和悉心体贴,同时,宽容、体谅和关切别的人和事都应是无条件的、彻底的。慈悲的思想是平等观的继续和深化,对于我们倡导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关心弱势群体,消除两极分化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同时慈悲思想也具有强大的广泛性和兼容性,无论是谁,无论他的政治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特点和能力大小,只要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付出努力,都可以参与国家建设、分享建设成果以及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除了平等、慈悲等核心范畴以外,佛教还有其他很多伦理条目。佛教尤其反对的“贪”、“痴”、“盗”、“淫”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喻示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民族精神,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时代精神,就是对佛教文化所蕴涵的丰厚智慧的传承和创新。
  方法论范畴
  “中道”。这是基于缘起论而形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者,不二之义。《大智度论》说:“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中道的思维方式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强调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中道方法论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克服了唯生产力论,克服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走经济与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等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这也是坚持中道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
  “圆融”。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圆融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事物之间、现象之间是彼此互为因果、互为依存、互相渗透的。用今天的辩证法语言来说,圆融认为真理既有不同的侧面,也有不同的语境,既应看到合理的破缺性,也应看到破缺的合理性,消解偏执,兼收并蓄。圆融思想不仅是整体性思维,而且突出了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宗镜录》说,“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这里强调,真正的圆融者应以真理的标尺、天地的胸襟,兼万物之个性,蓄天下之力量。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民主、富强、文明的伟大国家。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具有真正圆融者的胸襟和气度,敢于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充分凝聚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从“意义僵化”到“不立文字”
    2. 佛教与和谐生态
    3.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下)
    4.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上)
    5. 坚决抵制“华藏宗门”异端邪说
    6. 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方兴未艾
    7. “世界”概念在近代东亚语境里的断变
    8. 龙的传说
    9. 唐代的施政经验(下)
    10. 西藏佛教寺庙的现代转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