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西藏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下)
发布时间: 2011-08-04    作者:宋锡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7-26
  字体:(     ) 关闭窗口
   14世纪末开始,藏传佛教的发展进入后弘期之完全独立阶段。

  15世纪初开始,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并积极推行了宗教改革。如,针对当时社会需要与佛教内部的混乱现象,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僧伽制度,并制定了严密的条规戒律,从而形成了独立于世俗社会的寺院经济,促使寺院独立于世俗政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王权,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初现雏形。而佛教内部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则开始从过去的百家争鸣状态走向一家独尊,思想开始趋于保守,此间形成的学经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佛教也在藏族社会扎根生长,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标志着藏传佛教的完全独立。1409年,在帕竹家族的支持下,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祈愿大法会,会后建立了甘丹寺,并以此为道场,招徒授法,创立了格鲁派。此后,其弟子相继建立了哲蚌寺、色拉寺以及扎什伦布寺等大型寺院,内部组织日趋健全,学经渐成定制,理论体系也更加完善。在经过与其他势力的教派多次激烈较量之后,逐渐占据优势,到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居于领袖地位,形成了独立的寺院庄园制经济形式。到七世达赖喇嘛时,完成了“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设置了达赖喇嘛领导下的噶厦地方政府,僧人尤其是高级僧人拥有特权,寺院从吐蕃时期的国家寺院到半独立时期僧俗共有的寺院,进而发展成为僧人独有的寺院,并最终成为三大领主之一。因此,有学者称这一时期为僧侣专权时代。

  从内容上看,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是对佛教自身思想体系的梳理与提炼。从形式上看,此次改革毋宁说是对当时宗教界的整顿。一方面,他选择“中观应成派”中的“缘起性空”为统一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形成了戒、定、慧三学并重的佛学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提倡强化戒律,这对当时社会安定、纯洁佛教队伍并促进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宗教改革中的个别条款成了寺院和僧侣聚集财产的主要手段和理由,并强化了民众对僧人的崇拜;高级僧人进一步被神化,他们启用过的器具则被视为圣物,供人顶礼膜拜,使他们对寺院的继承合法化。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另一个特色是形成了以达赖、班禅为中心的活佛转世制度,每个寺院都有数名活佛。

  独立后的佛教,则以高姿态凌驾于世俗社会之上,格鲁派僧人的最高领袖达赖喇嘛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以僧侣为中心的统治制度,而其他教派则基本被置于格鲁派的管辖之下。大寺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寺院内则建立以大活佛为首的各级管理组织,根据寺院规模的大小分别设有修习显教、密法、医药、天文、舞蹈、工艺等学院,下设以地方区域为主的康村,如色拉、哲蚌、甘丹等寺院。寺院内部纪律严明、制度健全,每一班级都有规定的修习课程,且须通过辩论考试升级,授予不同的学位。被称为最高的“拉热巴”格西学位是在一年一度的拉萨祈愿大法会上通过辩经获得。而在习经方法上,以靠师傅传授为主,形成了格鲁派独特的教育体系,佛教教育日趋经院化,其理论阵地限于寺院之内,僧人在“缘起性空”理论框架下探讨佛教理论,而缺少创造性。

  总体而言,佛教最初作为藏族地区的一种外来文化,在不断融入藏族区域文化并逐渐成为该地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其社会作用主要是正面的、积极的。藏传佛教对于藏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整合起到了积极的凝合作用,同时,也是藏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桥梁和纽带。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一直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文化桥梁。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1. 从“意义僵化”到“不立文字”
    2. 佛教与和谐生态
    3. 佛教哲学范畴的当代阐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4.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上)
    5. 坚决抵制“华藏宗门”异端邪说
    6. 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方兴未艾
    7. “世界”概念在近代东亚语境里的断变
    8. 龙的传说
    9. 唐代的施政经验(下)
    10. 西藏佛教寺庙的现代转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