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至13日,记者赴西藏昌都地区采访。从昌都县卡若镇出发,翻过年拉山垭口下至谷底,朝着眼前新开辟的山路逆金河而上,在沐浴着冬日艳阳的红色山谷中,找到了乃帕——一座新建成的大骨节病整体搬迁村。眼前,两排高大宽敞的安居房矗立于河谷坡地之上,使一路寂静的山谷顿时生机勃勃,房梁的五彩绘画与对岸峭壁上的翠柏红叶相映成趣,点缀着河谷人家的幸福生活。
然而,在搬迁新居之前,几个世纪以来,乃帕村的百姓都忍受着大骨节病的折磨。“得了这种病,轻的手脚关节肿大没力气干活,重的腿短手短成了侏儒,还有的一年四季下不了床,只能由家人照顾,成了废人。”在年近六旬的仁青朗加口中,大骨节病是乃帕村数百年不曾醒来的噩梦。
西藏是全国大骨节病活跃地区之一,而昌都地区大骨节病的严重程度则位居全国之首。据1998年统计报告,昌都地区共发现大骨节病区乡72个,病区村290个,统计患病率达到8.29%以上。虽然病因至今没有权威说法,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当地水源是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对病区群众实施搬迁,远离大骨节病的原发区,搬至生存条件更好的地方,是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预防控制措施。2006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的喜讯传到金河山谷,乃帕村迎来摆脱疾病与落后的最好机遇。按照自治区农牧民安居工程资金补助标准,地方病重病搬迁每户2.5万元住房补贴让乃帕村农牧民群众燃起了构筑新居的希望。考虑到乃帕村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协调组织全村劳动力集中力量逐户盖房,不但节省劳力成本,也加快了建设速度。同时,对木材、水泥等群众所购建材加大了补贴。仅仅两年时间,一座全新的乃帕村拔地而起,36栋土木结构藏式新房在这片宁静的山谷之中耸立起来。随着新居的修建,水利部门专门从远处引来了安全的水,政府各部门还配套为村里修通了公路、通了电、安装了手机信号基站。今年由国务院赠送的卫星信号接收器,也为乃帕村人打开了新的视野,从关心国家大事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正把视角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走进村民宗崔江措的家里,客厅、经堂、卧室和厨房布局合理,屋内的摆设已和大多数藏东人家并无二致,而在宗崔江措家门口停放的东风车显示了主人致富的渴望和信心。听说离乃帕村不远的铅锌矿场明年要开工,宗崔江措说自己要开着车去矿上打工。“拉矿石和建材,一年挣个一两万没有问题。”如今的乃帕人,都如宗崔江措一样,目标明确,信心实足,用不再变形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自2001年6月底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特别是2009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幅提高民生投入,努力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了更多实惠。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始终把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着力点,加快推进“八个基本解决”,到目前已解决了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居问题,2009年又投资2.9亿元,实施了农房抗震加固工程;累计解决了122.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共有668个乡镇、4222个行政村通了公路,提前一年实现了80%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新增和改善用电人口11万,现在已有150多万农牧民用上了电;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5%、乡镇通邮率达到80%;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每个县乡村医疗机构配备了标准医疗设备;薪柴替代工程加快推进,累计完成11.4万户沼气池建设,向39.5万户农牧民家庭发放了太阳能灶。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