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以文学良知阐释“中国经验”——谈近期长篇小说的思想价值
发布时间: 2011-01-21    作者:贺绍俊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审视乡土,正面困境

  开辟乡土叙事新路径

  作家们在长篇小说创作中主动介入到对中国经验的阐释中,就有可能拓展和深化以往的文学主题。这一点在乡土叙事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农村是现代化最艰难的关隘,农村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因此乡土叙事也多半是沉重的主题,比如贾平凹的《秦腔》,面对土地的日益凋困,唱的是一首乡土文化的挽歌。关仁山的《麦河》也像贾平凹的《秦腔》一样写到了乡村的困境,关仁山同样为土地的凋敝而忧虑,他借小说中的人物喊出了“救救土地”的警语。但与此同时,河北农村进行土地流转的试验让关仁山感到了土地复苏的希望。他以土地流转作为《麦河》的基调,将乡土叙事的主题由挽歌转化为颂歌。但他的这首颂歌是浸着忧伤的颂歌,因为土地流转并没有完全消除他对土地的忧虑。关仁山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土地的认识更加深化。他将土地人性化和精神化,他关注土地,最终是为了关注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农民。他意识到,土地流转可以解决农民经济上的困境,却并不能直接带来农民与土地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要靠农民自身来创造。所以关仁山在小说中提出了小麦图腾的概念,力图营造一幅小麦文化图景。关仁山从幸福的角度解答了农民与土地的和谐关系。农民离不开土地,不仅仅是他们要从土地里获得粮食,还因为他们的精神和幸福感都是从土地里获得的。土地流转也许解开了农业生产的瓶颈,迈向了现代农业,可以带来经济的大发展。但它也为农民是否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埋下了伏笔。唐晓玲的《古画》虽然讲述的是江南某一个村子的故事,但它仿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必须要借助城市化的成果和动力。就像小说中所描写的五亩园村,不仅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四周就是崛起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但是,在他们滋润的日子里其实是暗藏着矛盾的,不断扩张的城市日益蚕食到乡村。城市不仅要吞食乡村的土地,而且要吞食乡村的文化。因此尽管唐晓玲身边正在崛起一个新农村的雏形,但她并不是一味陶醉在新农村的一派大好景象中,而是以一个作家应有的独立思想品格去审视这一切。小说以五亩园村卷入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蓝图中为情节线,人们对于怎么规划五亩园的土地有了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既涉及各人的切身利益,更关乎乡村文化的未来。老书记张惠芳尽管在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也迷茫了,他不知道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但尽管如此,他要竭尽全力保护那一百多亩丰产田。而市委书记能够听取这位乡村基层老领导的意见,就在于他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是将农村变成城市,也不是把古村落从新农村的版图中单独出来,而是将农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谐发展融为一体。”这是江苏的政治决策者们在现代化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唐晓玲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因而将一个沉甸甸的启示蕴藏在轻松明快的小说叙述中:怎样让小桥流水的千年文化意蕴继续传承下去,让农民既过上高品质的现代化生活,又保持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江苏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广大农民正在以自己的实践来破解这道难题,作家则以自己的文学智慧参与到这道难题的破解之中。而这也正是中国经验最具独创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之一。无论是关仁山的《麦河》,还是唐晓玲的《古画》,可以说都抓住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国经验,并努力挖掘中国经验的人文价值,由此也开辟了乡土叙事的新路子。

    1. 中国经验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2. 论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及其意义
    3. 姚力:10·17论坛:中国经验与待解议题
    4. 社会主义的“中国经验”:1961年沪版《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始末
    5. 当代思潮与中国经验
    6.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
    7. 现在的长篇小说还是不是文学
    8. 专家谈“十二五”时期的文艺创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