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文化建设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 2010-08-09    作者:薛金刚    来源:理论网 2010-08-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三代领导人,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环境和自身经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点。

  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建国之初,他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在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基础上,坚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促进艺术繁荣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正确方针。对待封建主义文化应当善于分析,吸取其精华,删除其糟粕,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的东西,以发展中国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是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对待知识分子,应当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发挥他们的才能。因为他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但同时,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逐步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客观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政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国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的原则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这些原则。

  邓小平指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我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二为”和“双百”方针的基础上,邓小平还提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他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也是政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是党、国家、人民对文化事业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本质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实现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中还强调必须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他指出:在思想道德建设,如果只讲共产主义建设,不讲社会主义实际,就容易使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空泛化、抽象化,脱离我国的实际,与我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相脱节。因此,必须既提高标准,又照顾现实,把广泛性的要求同先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创新的伟大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3.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
    4.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5. 储著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生动实践
    6. 罗燕明: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澳门(1921-1950)
    7. 中国共产党消费政策百年变迁:轨迹、动因与逻辑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交工作的历史经验
    9. 吴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
    10. 新时代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