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发布时间: 2009-12-02    作者:夏杏珍    来源:《党的文献》 2009-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倡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977年,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明确表示反对,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陈云、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也相继发表文章倡导实事求是。随后,

  1977年11月18日《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不仅在教育战线掀起了批判“两个估计”的热潮,而且也带动了其他部门、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结合自身的情况掀起了深入揭批“四人帮”、肃清其流毒的热潮。反映在文艺领域,就是集中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还在《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发表前,文化部党组分管文艺工作的贺敬之、冯牧获悉中央领导同志10月5日关于推倒教育方面“两个估计”的谈话后,即于当月以文化部理论组名义召开了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文艺界人士座谈会,拉开了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序幕。

  1977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邀请茅盾、刘白羽、张光年、贺敬之、谢冰心和吕骥、蔡若虹、李季、冯牧等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批判“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11月25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座谈会的报道,同时登载茅盾的发言《贯彻“双百”方针,砸碎精神枷锁》和刘白羽的发言《从“文艺黑线专政”到阴谋文艺》;12月7日又登载了张光年的发言《驳“文艺黑线专政论”——从所谓“文艺黑线”的“黑八论”谈起》。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指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四人帮”全盘否定毛泽东革命路线在文艺战线的主导地位,为他们篡党夺权阴谋服务的理论支柱;“文艺黑线专政论”完全歪曲“文化大革命”前文艺战线的实际,篡改文艺战线的斗争历史,否定17年革命文艺的成就;只有砸碎“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个沉重的精神枷锁,肃清它的流毒,“双百”方针才能得到贯彻。

  在“编者按”中,还对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进行了揭露。“文艺黑线专政论”发端于1966年2月江青勾结林彪抛出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四人帮”举着这把刀子,否定17年来革命文艺的成就,并从文艺界打开“突破口”,扩展到各条战线,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以前17年的伟大成就。“编者按”指出:“十多年来,这个‘文艺黑线专政论’成为沉重的精神枷锁,压得广大文艺工作者透不过气来。最近党中央领导我们揭穿了教育战线‘黑线专政’论的阴谋,也揭穿了文艺战线‘黑线专政’论的阴谋。广大文艺工作者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决心同其他各条战线的同志们一起,彻底查清‘四人帮’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全部阴谋,坚决砸碎这个强加给文艺界和广大革命群众的精神枷锁,深入揭批‘四人帮’,迎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

  这个座谈会召开后不久,《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召开驻京部队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揭露江青勾结林彪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阴谋。出席座谈会的有魏巍、丁毅、时乐濛、杜烽、唐诃、陆柱国、严寄洲、黄宗江等,他们列举大量事实,对“文艺黑线专政论”展开揭发、批判,指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完全抹杀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革命文艺的巨大成绩,是对建国以来革命文艺史的严重歪曲。以江青在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时点名攻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说,从1955年拍摄第一部故事影片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一共摄制了69部故事片,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工农兵英雄形象,其主流是革命的、健康的,成绩是主要的。《人民日报》于1977年12月25日登载了新华社发的关于这次座谈会的电讯。此后,《人民文学》编辑部于12月28日至31日举行“向文艺黑线专政论开火”在京文学工作者座谈会,集中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参加座谈会的有140多人。夏衍、茅盾、周扬、林默涵等20多人发言,卧病中的郭沫若还特意提交了书面发言。特别是周扬的长篇发言,集中而有力地批判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召开这次座谈会的时候,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还没有进行,思想禁锢还相当严重,这次座谈会的召开,虽不免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总的说来,对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对方兴未艾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

  1977年12月底,毛泽东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的发表,对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这封信是毛泽东于1965年7月21日写给陈毅的,由为陈毅改诗而谈到“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作用。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他还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读者的新体诗歌。”《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人民日报》1977年12月31日。上世纪60年代,文艺界一些人曾提出文艺创作要“用形象思维”的问题,后来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则进一步强化理性,只承认抽象思维的作用,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泛滥,形象思维问题更无人涉足。这封信的公开发表,立即在国内引起一场关于形象思维的大讨论。毛泽东明确肯定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作用,大大解放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有人评论说,信的发表,“不仅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于肃清帮八股的流毒,对于各行各业探讨和掌握本部门业务的特殊规律,对于包括理论研究的学风的改造,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王朝闻:《艺术创作有特殊规律》,《文学评论》1978年第1期。

  1978年1月上旬,北京图书馆开放了一批“文革”期间的禁书;4月,文化部召开揭批“四人帮”万人大会,为受迫害的文艺工作者平反昭雪。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2. 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手法
    3. 文艺创作要警惕“虚胖”
    4. 宋养琰: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和四大亮点
    5. 李正华:胡耀邦在拨乱反正中的历史贡献
    6. 回眸历史关怀现实——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经典成果与历史经验
    7. 工会工作拨乱反正
    8. 邓小平领导军队拨乱反正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9. 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
    10. 恢复高考:小平同志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