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发布时间: 2009-12-02    作者:夏杏珍    来源:《党的文献》 2009-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二为”方向,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最后完成

  在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调整中,社会上出现了异常复杂的情势,社会思潮纷繁驳杂。一方面,一些人由于不能摆脱长期束缚着人们头脑的“左”的思想,仍然沿用过去的思路看事情想问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甚至抵触;另一方面,有人打着“拨乱反正”、“社会改革”的旗号,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把党和毛泽东的错误加以夸大,散布种种怀疑或反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言论。后一股思潮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反映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上,呈现出良莠不齐、新旧交织的复杂情况。极“左”文艺思潮还远未彻底肃清,坚持思想解放与固守思想僵化、半僵化还在激烈争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又开始在文艺领域蔓延。文学创作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思想倾向不好、审美情趣低下、社会效果不好的作品。理论批评中也出现了少数背离马克思主义、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文章。

  为彻底消除“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深入进行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调整文艺思想和政策,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文艺界举行的第一次盛会,也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如果说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新中国人民文艺的伟大开端,那么,第四次文代会则预示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转折,邓小平的《祝词》为其主要标志。

  《祝词》首先肯定文艺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作了透辟而独到的阐述,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强调在文艺界“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213页。

  邓小平的《祝词》,对调整文艺同各种领域的关系,对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大地鼓舞了文艺界进一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勇气和信心。

  周扬在会上作《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全面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30年的历程和经验教训,对粉碎“四人帮”以来的文艺发展给予肯定的评价。他说:“许多长期以来文艺界不敢触及的问题,现在敢于突破,敢于议论,敢于探讨了,不仅打破了‘四人帮’加在文艺工作者身上的重重枷锁,冲破了他们设置的许多禁区,而且冲破了开国后17年中的不少清规戒律。”报告提出:“文艺界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个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个新的实验。”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第一次重要的文艺政策调整变化的会议,是新时期文艺思想发展转折的重要标志,为文艺界拨乱反正向纵深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根据《祝词》和会议精神,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明确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新的口号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后来简称为“二为”方向)。这种提法对于文艺界解放思想、彻底摆脱“左”的羁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次文代会以后,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人性和人道主义”、“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歌颂与暴露”等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要彻底地系统地解决“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问题,全面恢复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就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加以深刻和系统的总结,清楚地回答在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在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来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建国以来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全面回顾,并且表示,对建国以来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经过专门会议,作出正式的总结。这样便开始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回顾了中国共产党60年的战斗历程,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基本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起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又给思想解放运动以极大的促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政策都有了新变化,如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文艺为政治服务”或“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恢复、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双百”方针,强调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给文艺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9〕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2. 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手法
    3. 文艺创作要警惕“虚胖”
    4. 宋养琰: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和四大亮点
    5. 李正华:胡耀邦在拨乱反正中的历史贡献
    6. 回眸历史关怀现实——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经典成果与历史经验
    7. 工会工作拨乱反正
    8. 邓小平领导军队拨乱反正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9. 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
    10. 恢复高考:小平同志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