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正不经意间走向大国是是非非的风口浪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第二季度数据表明,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向世界第一的美国看齐。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受到的国际关注也会随即上升,受到的国际战略压力也将日益加大。近来,美国在黄海、南海、人民币汇率等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国未来的担忧,日益表明中国受到国际因素制约日益加大的趋向。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优势仍然无法有效转化为战略优势。因此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趋势,抓紧制定中国大战略日益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紧迫任务。
中国进入战略选择期
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为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的突然上升,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期盼急剧增加,“G2论”、“中国模式论”、“中国道路论”、“中国成为超级大国论”迅速涌现,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联合国系列峰会、G20峰会、中国国庆阅兵等一系列事件的国际舆论反应来看,中国崛起已经从原来的逐步适应阶段提前进入了“崛起冲刺”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崛起从原来不受关注的状态进入饱受关注的中心地带,开始面临既有大国的日益强大的压力。为此,必须尽快调整原来的对外战略,在冲刺阶段思考选择地位和身份改变后的战略布局,以适应其国际地位结构转换的新现实。
古今中外,不乏有提前进入战略选择期的先例。据美国学者查尔斯莰金德尔伯格研究,由于一战的影响,美国在几年内突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呼吁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多角色,美国国会拒绝了。然而,随后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和二战迫使美国不得不彻底放弃孤立主义战略,确立国际主义的战略。在中国的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最初准备“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来解决,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然而,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三大战役”的顺利发展,解放军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一下子从防御转变为主动,这一转变来得突然,超出了预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根据“人民战争转折点提前到来”的现实迅速调整,及时提出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因此,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绝不是实力提高后骄傲狂妄心态的心血来潮,而是中国国际地位和战略态势变化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国际地位变化所引发问题和挑战的性质所决定的。
|